(2)功利明顯的士人游說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建立之際,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士"或著書立說、爭鳴論戰(zhàn),或率領(lǐng)門徒周游列國,宣傳政見,弘揚主張,以求受到賞識,風光仕途。在這種別具風格的政治游說活動中,孔子、蘇秦、張儀等就是這樣一群游歷各國、游說諸侯,謀求高官顯爵士人的代表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鬃悠渌枷牒诵氖?quot;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guī)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tǒng)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進而實現(xiàn)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據(jù)《韓待外傳》解釋:"天山者,萬物之所據(jù)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云導民異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山也",這和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旅游觀如出一轍。這種比德倫的山水觀已具有人性的內(nèi)容,它開始擺脫對山水直接的物質(zhì)性功利,而代之以超然的精神性功利了。
孔子在外十四年,游歷宋、衛(wèi)、陳、蔡、齊、楚等國,廣泛宣傳儒家思想。在周游列國中,面對老百姓的顛沛流離,孔子斥責暴君"苛政猛于虎";在日常游歷中,他看到江水汩汩而去,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此激勵后人把握時光,奮發(fā)向上。長期的旅游經(jīng)歷,形成了孔子和諧自然與和諧社會相統(tǒng)一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孔子還提出"父母在,不遠游"的近游觀。這里的"游"既包括"旅游"的含義,也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外出打工"的意思。這種觀點反映了生產(chǎn)力低下時的時代特點??鬃咏斡^的目的是實現(xiàn)"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的仁政思想。所以,縱覽孔子的旅游觀,孔子從未把"旅游"看作是一種純粹的游樂行為,而處處與儒家的仁禮思想、義利觀、尚古意識和"與民偕樂"觀相融合,給后世相當影響。
孟子和孔子一樣,為弘揚儒家仁本思想,也曾周游列國,他曾對宋勾踐說過:"你喜歡游說各國君主嗎?我告訴你怎樣游說: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問:"怎樣才能安詳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失意時不離開仁宅義路,顯達得意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仁義,士人就能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王道,民眾就不會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yǎng)自身以顯現(xiàn)于世。窮困就獨善其身,顯達就兼善天下。"另一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士人,在關(guān)鍵時刻,也往往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或為主子解一時之難,或在強手面前保衛(wèi)國家尊嚴。如魏國人范雎,欲周行天下,游說諸侯,一展平生所學,卻因家境貧寒,既無錢作旅途之資,也沒有托人引見之費。只好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奔走效力。一次,他隨須賈前往齊國,見須賈被齊襄王數(shù)落得嚅嚅無言以對,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讓齊襄王自討沒趣。
齊襄王退朝以后,對在庭上仗義執(zhí)言的范雎的膽識念念不忘。當晚,他派人勸說范雎留在齊國,以客卿相處。范雎義正詞嚴地拒絕道:"臣與使者同出,而不與同入,不信無義,何以為人?"齊襄王聞知,心中甚為敬重,特賜予范雎黃金十斤以及牛、酒諸物。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毛遂這個名字也成為自我推薦的代名詞。這位戰(zhàn)國時代在趙國平原君門下原本默默無聞的賓客,隨著這一成語的流行而名垂不朽。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大軍攻打趙國,長平一役,斬殺趙軍45萬人,趙國元氣大損,聞秦喪膽。趙勝決定精選二十名文武兼?zhèn)涞拈T客,前往楚國,向楚國求救。
但他門下雖有數(shù)千賓客,真到用時,卻湊不齊二十人。這時有個叫做毛遂的人,自我推薦。趙勝以其呆三年而不被發(fā)現(xiàn)為由拒絕選拔,毛遂據(jù)理力爭才得以成行。
趙勝一行人到了楚國,游說工作頗不順利,從旭日初升到日正當中,向楚王闡述聯(lián)合抗秦的重要,楚王仍然猶豫不決。
毛遂十分不滿,按著佩劍走上臺階,對趙勝說:"合縱抗秦一事,利害得失一句話就說得清楚,哪需談這么久?"楚王見之怒斥道:"我和你主人講話,你來干什么?"毛遂于是向前說:"大王斥責我,是仗著楚國人多勢眾。但現(xiàn)在咱們相距不到十步,人多勢眾沒有用,你的性命操在我手上。"毛遂語帶威脅,接著話鋒一轉(zhuǎn),指出楚國兵多將廣,地大人多,卻臣服于秦。毛遂說:"白起,只是一個小角色,卻率數(shù)萬之眾攻打楚國,奪去鄢、郢兩座城,并火燒夷陵,毀去楚國宗廟,羞辱楚國祖先,連我趙國都為你羞愧,大王卻不以為恥?,F(xiàn)在提倡聯(lián)合抗秦,其實是為楚國啊!"毛遂一席話,說得楚王啞口無言,于是下令聯(lián)合共同對抗秦國。趙勝回國后嘆息說:"我再也不敢自稱能辨識人才了。"毛遂從此被奉為上賓。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蘇秦、張儀兩人。"戰(zhàn)國七雄"是中國歷史上七個諸侯國爭霸的動蕩時代,在"七國"的較量中,秦國異軍突起,對其他六國構(gòu)成了威脅。當時的政治家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方案,一種是以蘇秦為代表的合縱抗秦方案,另一種是以張儀為代表的連橫親秦方案。雙方往來六國,憑"三寸不爛之舌",極力勸說六國國君接受自己的主張。
蘇秦一生坐車騎馬,行遍天下,在宮廷游說各國諸侯,使國君左右之人緘口不言,天下無人能敵。
其實,蘇秦的游說并非一帆風順。他早年出身于窮門陋巷,為一介貧寒困苦之士。他曾向秦王上書十次,但他的主張一直未被采納,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帶的錢花光了,只得離開秦國回到老家。
他裹著腿,穿草鞋,擔著行囊,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見到他,依然織布不睬,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也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不好?。?quot;于是他連夜翻檢書籍,把幾十個書箱打開,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經(jīng)》,伏案誦讀,反復研習揣摩,深入領(lǐng)會。讀書讀得昏昏欲睡,他就取過鐵錐,照著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腳跟。他發(fā)狠說:"哪有游說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錦緞,并以卿相之尊位給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經(jīng)學成,便道:"這次真可用所學去游說當今的君主了。"于是他出發(fā)了,來到趙國,在華麗的殿堂見到趙肅侯,兩人談得十分投機。趙王很高興,封蘇秦為武安君,任命他為趙國的相國,并相國給兵車百輛,錦緞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讓他帶著這些財物去游說各國諸侯,推行合縱的計謀,以打擊強大的秦國。
當蘇秦得意顯耀之時,黃金萬千為其所用,隨從車騎絡(luò)繹不絕,光耀于道路;山東六國,如草從風,倒伏于前;從而使趙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蘇秦往南游說楚王,途經(jīng)洛陽時,他父母聞訊,連忙張羅打掃住處,清潔道路;并且設(shè)置音樂,籌辦酒席,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蘇秦來到后,他妻子不敢正視,只是偷偷地察言觀色,恭敬地聽他講話。他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謝罪。蘇秦說:"嫂嫂,為什么你以前那么傲慢,現(xiàn)在又如此卑下呢?"嫂嫂答道:"因為您現(xiàn)在地位顯貴而且金錢很多?。?quot;蘇秦嘆道:"唉!一個人在貧窮時,連父母也不把他當兒子看待;等到他富貴了,就是親戚也都害怕他??磥砣松谑?,對于權(quán)勢富貴,怎么能夠忽視呢?"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游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里,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后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lián)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guān)。其實,五國之間內(nèi)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xié)力。經(jīng)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lián)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lián)盟拆散不可。于是他跑去楚國游說,與屈原結(jié)下冤仇,致使屈原被流放鄉(xiāng)野,最后悲憤之至投汨羅江而死。
這些士人便是在這樣頻繁的周游列國中,企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從而得到人生的滿足感。他們滿懷理想,長年車旅在外,與山水為伴,經(jīng)受大自然的風吹雨打,但他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表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審美境界。到西漢時,諸侯聚養(yǎng)賓客,猶有游說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