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決定匯率水平的基礎,又是什么使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改變的呢?這涉及到匯率的形成機制問題。匯率的形成機制是指在一定的貨幣體系和匯率制度下匯率水平是如何確定的。在不同的貨幣體系和匯率制度下,匯率水平?jīng)Q定的基礎是不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以英國為首的主要的發(fā)達國家都實行金本位制度。典型的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金幣本位制。在金幣本位制下,金幣是用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造的。金幣所含有的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被稱為含金量,金鑄幣的含金量是其所具有的價值。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國家的單位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由于鑄幣平價反映了兩種貨幣之間的價值對比關系,因此鑄幣平價便成為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英國和美國都實行金幣本位制,英國貨幣1英鎊含純金7.3 22 4克,美國貨幣1美元含純金1.504 656克,因此,英鎊與美元的鑄幣平價為:即1英鎊=4.8 665美元,這是英鎊和美元匯率決定的基礎。在典型金本位制下,外匯市場的實際匯率是由外匯的供求直接決定,并圍繞著鑄幣平價作窄幅波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到1973年春,國際貨幣體系處在由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固定匯率制度,規(guī)定了所謂的"雙掛鉤"制度,一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二是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每個會員國規(guī)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各會員國政府都參照過去的金屬貨幣的含金量,規(guī)定了紙幣的法定黃金含量,不同貨幣的單位紙幣的法定含金量的比值稱為金平價。因此,金平價便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的決定基礎。例如,1946年1英鎊的法定黃金含量為3.58 134克黃金,1美元的法定黃金含量為0.888 671克黃金,則英鎊兌美元的金平價為即1英鎊=4.03美元,這是確定英鎊與美元匯率的基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外匯市場上兩國貨幣的實際匯率隨著外匯供求的變化圍繞著金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不是隨意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44年曾為其規(guī)定了波動界限,即不能超過金平價的±1%,到1971年底,又將波動界限擴大為金平價的±2.25%。由于該波動界限主要是由各國中央銀行通過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波動的幅度也加劇了。
1973年春,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了,主要的發(fā)達國家普遍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此時的國際貨幣體系被稱為牙買加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納了美國為首的推行黃金非貨幣化的主張,其理事會于1976年4月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修改草案,正式將黃金非貨幣化政策列入第二次修正的《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中。從此以后,各國不再公布本國貨幣單位的金平價。從表面上看,似乎兩國貨幣之間缺乏可比性。但從紙幣的實質看,它是作為貨幣符號,紙幣是以黃金代表的身份反映商品的價值量,而且紙幣的發(fā)行受到了流通中所需貨幣流通量的制約。如果紙幣的流通量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流通量是一致的,則說明物價平穩(wěn),貨幣的國內購買力穩(wěn)定。如果紙幣的流通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的貨幣流通量,則表現(xiàn)為物價上漲,貨幣的國內購買力下降。若匯率仍保持不變,則意味著本幣的對外價值高估。從長期來看,本幣的對外價值是不能一直高估的,否則會影響其國際收支,因而應使其與國內購買力基本一致。所以,在黃金非貨幣化后,匯率決定的基礎是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強的貨幣匯率高,購買力弱的貨幣匯率低。由于在黃金非貨幣化后各國普遍出現(xiàn)了程度不同的通貨膨脹,紙幣幣值不穩(wěn),同時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各國政府減輕對匯率的干預程度,使得匯率波動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