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士大夫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第二節(jié) 儒釋交游(五)

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作者:郭紹林


  以李白、韓愈為代表的儒釋交游的兩種特殊類型

  在儒釋交游方面,崇佛的士大夫和僧人交游,既不免趨之若騖,對佛教持理解而不過分崇奉或根本不贊成態(tài)度的士大夫,也不能例外地保持孤身自潔。下面以李白和韓愈為代表,對兩種特殊類型的儒釋交游加以分析。

  上節(jié)談到李白的思想,儒釋道三家雜糅,而受道教的影響最深。他才華橫溢,心雄萬夫,一般僧眾是不屑一顧的。他所接近的僧人,都是佛門的佼佼者。他的著眼點只在于僧人的學識、才華、氣質、風度、操守、品行。這種情況反映在他的詩歌里?!渡じ琛氛f:"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鹿車、羊車、大白牛車,比喻三種不同功效的解脫手段)。……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一言散盡波羅夷(犯戒的最大罪行),再禮渾除犯輕垢。"(《全唐詩》卷166)《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說:"會公真名僧,所在即為寶。"(《全唐詩》卷171)《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說:"此中積龍象,獨許濬公殊。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談出有無。"(《全唐詩》卷171)《贈僧行融》說:"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游。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出。卓絕二道人,結交鳳與麟。行融亦俊發(fā),吾知有英骨。"(《全唐詩》卷171)《別山僧》說:"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全唐詩》卷174)因為李白的標準很高,所以他雖然遍游京師、重鎮(zhèn)和名山大川,也沒有幾個僧人能夠深交的。(還有一首題為李白所作的《草書歌行》說:"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也反映了這一標準。但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卷3和胡震亨《唐音癸簽》卷32,都認為這是偽作,說蘇軾指出,系宋人曾鞏的詩,誤入李白集中。)

  至于以斥佛老為己任的韓愈,在交游方面也不能違背世情。從他的詩文中可知他交的僧友有景常、元惠、文暢、廣宣、高閑、澄觀、令縱、大顛、靈、穎等人。在《送浮屠令縱西游序》中,韓愈寫道:

  其行異,其情同,君子與其進,可也。令縱,釋氏之秀者,又善為文,浮游徜徉,跡接天下。藩維大臣,文武豪士,令縱未始不褰衣而負業(yè),往造其門下。其有尊行美德,建樹功業(yè),令縱從而為之歌頌,典而不諛,麗而不淫,其有中古之遺風歟!乘間致密,促席接膝,譏評文章,商較人氏,浩浩乎不窮,愔愔乎深而有歸。于是乎吾忘令縱之為釋氏之子也。其來也云凝,其去也風休,方歡而已,辭雖異而不求,吾于令縱不知其不可也。(唐韓愈《韓昌黎集》外集卷3)

  這里,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僧人接近士大夫多么主動,一方面可以看出,令縱的言談舉止與士大夫并無二致,他的神采風韻使韓愈幾乎忘掉了他的僧人身份。

  韓愈這一篇序寫得還客氣。在其馀詩文中,他不是直斥佛教,敦促僧人還俗,就是拐彎抹角地諷刺一番。在《送惠師》一詩中,韓愈宣稱:"子道非吾遵。……吾非西方教,憐子狂且醇。吾疾惰游者,憐子愚且淳。"(《全唐詩》卷337)在《送靈師》一詩中,韓愈總結道:"佛法來中國,爾來六百年。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官吏不之制,紛紛聽其然。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僧靈"圍棋斗白黑,生死隨機權,六博在一擲,梟廬叱回旋。戰(zhàn)詩誰與敵,浩汗橫戈鋋。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鮮。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士大夫對他"強留費日月,密席羅嬋娟"。詩還說:"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全唐詩》卷337)在《送僧澄觀》一詩中,韓愈說:士大夫都認為澄觀雖是僧徒,但他是個詩人,而且"公才吏用當今無";韓愈表示"我欲收斂加冠巾"。(《全唐詩》卷342)在《贈譯經僧》一詩中,韓愈說:"萬里休言道路賒,有誰教汝度流沙!只今中國方多事,不用無端更亂華。"(《全唐詩》卷345)在《送高閑上人序》中,韓愈指出:當代張旭草書成就極高,而僧人高閑之于草書,沒學到張旭草書的精神,只學了一點皮相,就因為他是佛教徒,"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隳)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為書,得無象之然乎?"(《韓昌黎集》卷21)韓愈和僧無本交往,極力動員他還俗應進士舉。無本終于接受勸告,恢復世俗姓名賈島,成為韓愈"人其人"(《韓昌黎集》卷11《原道》)主張實施過程中的成功一例。

  通過以上事例,不難看出,韓愈只是把僧人看作社會上一種類型的人,作為個人身份,有原則有節(jié)制地加以交往,而不贊成他們的宗教主張,不和他們勾結,并且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宣傳自己的反佛主張,動員他們還俗。

  鳳翔法門寺塔內有一節(jié)所謂佛骨,據說是釋迦牟尼中指的一節(jié),長約唐制一寸八分,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肅宗、唐德宗諸帝,或建塔,或禮迎,或記之國史,或禮之法官。人們以為此塔一開,"則玉燭調,金鏡朗,氛祲滅,稼穡豐"。(宋釋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41,唐張仲素奉唐憲宗敕撰《佛骨碑》)因為非同一般,所以此塔封閉,三十年才奏請朝廷開放一次。功德使將情況上報唐憲宗,唐憲宗決定迎佛骨。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派遣宦官,將佛骨迎入京師,先在皇宮中供奉三天,然后送到京師各佛寺。當時這算是國家的大典,熱鬧非常。"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然香臂頂供養(yǎng)者。"(《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條)韓愈上表切諫,言辭激烈,唐憲宗大怒,要將韓愈處死,經大臣裴度、崔群營救,降死罪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到了南荒潮州后,和僧人大顛來往,并有寫給大顛的三封信傳世。信文如下:

  其一

  愈啟:孟夏漸熱,[伏]惟道體安和。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切思見顏,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倘能暫垂見過,實為多幸。已帖縣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佇瞻。不宣。愈白。

  其二

  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披接。專輒有此咨屈,倘惠能降喻,非所敢望也。至此一二日,卻歸高居,亦無不可。旦夕渴望。不宣。愈白。

  其三

  愈啟:惠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諭?!兑?middot;大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邪?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見]顏色,隨問而對之易了。此旬來晴明,旦夕不甚熱,倘能乘間一訪,幸甚!旦夕馳望。愈聞道無疑滯,行止系縛,茍非所戀著,則山林閑寂與城郭無異。大顛師論甚宏博,而必守山林,義不至城郭,自激修行,獨立空曠無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勞于一來,安于所適,道故如是。不宣。愈頓首。(《韓昌黎集》外集卷2)

  這三封信,起初韓愈的文集中沒有收錄,北宋歐陽修最早搜集到。歐陽修說:"韓文公《與顛師書》,世所罕傳。余以集錄古文,其求之既勤且博,蓋久而后獲。其以《易·系詞》為《大傳》,謂著山林與著城郭無異等語,宜為退之之言。"(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文集》卷141《集古錄跋尾》8,《唐韓文公與顛師書》)稍后,蘇軾則認為是偽作,說:"世乃妄撰退之《與大顛書》,其詞凡陋,退之家奴仆亦無此語。"(北宋蘇軾《東坡題跋》卷1,《記歐陽論退之文》)對于韓愈和大顛的交往,歷來也有很多說法,佛教界杜撰得更加離奇。首先,他們將這位南方荒遠地區(qū)極普通的下層山僧稱作潮州靈山大顛寶通禪師,似乎是一位在禪宗史上有影響有地位的上層人物;接著就繪聲繪色地編造韓愈參見大顛的細節(jié):

  韓文公一日相訪,問師春秋多少,師提起數珠,曰:"會么?"公曰:"不會。"師曰:"晝夜一百八。"公不曉,遂回。次日再來,至門前,見首座,舉前話問意旨如何,座扣齒三下。及見師,理前問,師亦扣齒三下。公曰:"元來佛法無兩般。"師曰:"是何道理?"公曰:"適來問首座,亦如是。"師乃召首座:"是汝如此對否?"座曰:"是。"師便打趁出院。文公又一日白師曰:"弟子軍州事繁,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師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敲禪床三下。師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動,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門風高峻,弟子于侍者邊得個入處。"(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5《大顛寶通禪師》)

  古人考察信的真?zhèn)危u價韓愈和大顛的交往,是從韓集諸本是否收錄,與韓愈的文風和反佛主張是否一致,為出發(fā)點的。這都有可取之處。我認為,應該著重從韓愈的一貫主張、交游標準和所處環(huán)境出發(fā),結合書信的內容進行考察,即知人論世。

  韓愈幸免于殺身之禍,赴貶所潮州,剛剛走到長安南面的藍關,他的侄孫韓湘來看望他。他當時悲憤已極,寫下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全唐詩》卷344)路八千是極言其遠,實際上,據時人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4,潮州"西北至上都取虔州路五千六百二十五里"。唐代比死刑輕一等的流刑,最遠也才三千里。盡管韓愈是去潮州做官,這也夠遠了。

  韓愈到了嶺南,置身于他所認為"夷面鳥語"的人群之中,身世之感,異鄉(xiāng)之情,難免時時縈回心頭。他需要排遣,需要訴說,需要友誼。南荒廣大地區(qū)在那個時代文化狀況如何?《太平廣記》卷483《南中僧》條有兩則引自《投荒雜錄》和《嶺表錄異》的資料,可以讓我們想象其仿佛:

  南人率不信釋氏,雖有一二佛寺,吏課其為僧,以督責釋之土田及施財。間有一二僧,喜擁婦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為"師郎"?;蛴屑?,以紙為圓錢,置佛像旁,或請僧設食,翌日,宰羊豕以啖之,目為除齋。

  又,南中小郡多無緇流,每宣德音,須假作僧道陪位。唐昭宗即位,柳韜為容廣宣告使,赦(敕)文到,下屬州。崖州自來無僧,皆臨事差攝。宣時,有一假僧不伏排位。太守王弘夫怪而問之,僧曰:"役次未當,差遣編并。去歲已曾攝文宣王,今年又差作和尚。"見者莫不絕到。

  在這樣窮僻荒涼愚昧的地方,連朝廷敕文的宣布儀式所需要的儒方代表(文宣王,唐代朝廷追封孔子的爵號),都找不到一個儒生來充當,那么,被韓愈評價為"頗聰明,識道理"的山僧大顛,就成了韓愈交游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人物。韓愈在給嗜佛友人孟簡的書信中,對這件事進行解釋:"有人傳愈近少信奉釋氏,此傳之者,妄也。"至于大顛,"遠地無可與語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數日。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胸中無滯礙,以為難得,因與來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廬;及來袁州,留衣服為別,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韓昌黎集》卷18《與孟尚書書》)這個解釋,應該說是符合事實真相的??梢?,韓愈是在潮州城內召見大顛,到海上祭神時,順便到大顛的住處去探望了一下。這既符合韓愈的身份,也符合他的主張。遠不是佛教徒所編造的那樣,韓愈連日上門拜見大顛,參禪訪道。況且,韓愈和大顛,語音不通,思想溝通存在一些困難,主要依靠書面方式,不會很方便;禪宗舍棄正常的語言和邏輯以正面交流思想,而采取以隱語、迷語、模仿動物叫聲以及莫名其妙的手勢、動作等等來斗機鋒的做法,到了晚唐五代才成為時尚,在韓愈的時代還不盛行。因此,上述情節(jié)是后來佛教徒的杜撰,當屬無疑。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僧人都怨恨韓愈。在韓愈貶潮州時,大多數僧人高興得手舞足蹈,一位叫做簡的僧人,卻憤然走訪皇甫湜,要去潮州拜見韓愈,請皇甫湜為自己寫篇序?;矢浽谛蛑校瑯O力稱贊僧簡"雖佛其名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僧簡雖然不是鳳羽麟毛般的圣人,然而"不猶愈于冠儒冠、服朝服,惑溺于淫怪之說,以斁彝倫者邪?"他那"不顧蛇山鱷水萬里之險毒,將朝得進拜而夕死可者"的精神,使皇甫湜十分感動,感嘆道:"嗚呼,悲夫!吾絆而不得侶師以馳。"(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2《送簡師序》)大顛雖沒有僧簡這樣的立場和感情,但沒見幸災樂禍和咄咄逼人的表示,韓愈和他保持適當的交往,是可以理解的。況且,作這樣的姿態(tài)讓朝廷看看,對自己也是有利的。而且,三封信無非說些表面的客套話,無聊的吹捧、應酬文字而已。因而三封信的寫作權歸于韓愈,當屬無疑。

  韓愈自認為是儒學正宗,雖然有一些諸如干謁權貴、汲汲求進、潤筆諛墓、表里不一等舊式文人的劣根性,但在結交方面,卻頗有些儒家所表彰的那種坦坦蕩蕩的正人君子氣象。他和政治上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柳宗元為好朋友,能夠把那些奉佛的友人和門生團結在自己周圍,能夠和佛教徒私人交往,這正反映了他的文壇領袖的雅量和氣度。元人李治說:韓愈認為荀子和揚雄"大醇而小疵",而韓愈自己,對于僧徒,"奈何惡其為人而日與之親,又作為歌詩語言以光大其徒,且示己所以相愛慕之深。有是心則有是言,言既如是,則與平生所素蓄者,豈不大相反耶?若《送惠師》詩云:'惠師浮屠者,乃是不羈人。'《送靈師》云:'飲酒盡百盞,嘲諧思愈鮮。'《送公暢》云:'已窮佛根源,粗識事輗軏。'《送無本》云:'老懶無斗心,久不事鉛槧。欲以金帛酬,舉室常顑頷。'《聽穎師彈琴》云:'嗟予有兩耳,未省聽絲簧;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床。'《送澄觀》云:'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別盈上人》云:'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廣宣上人頻見過》云:'久為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往來。'又有送文暢、高閑等序,招大顛三書,皆情分綢繆,丁寧反復,密于弟昆。又其《與孟簡書》,則若與人訟于有司,別白是非,過自緣飾。以是而摘其疵,何特荀、揚已乎?"(元李治《敬齋古今黈》逸文卷2)李治的這種指摘,并未中其肯綮。他提到的這些韓愈詩文,其中有大量批評佛教、勸僧人還俗的句子,筆者上文已加以征引,但他刪掉不提,僅僅挑了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句子,加以批評。就拿他挑的這些詩句來看,或云僧人倜儻不羈,或云有行政才干,或云嗜酒嘲諧,或云工于絲竹,這些行為都不是佛教徒的本色,怎么談得上是"光大其徒"呢?這種歪曲事實、削足適履的批評,適足以表現批評者本人氣度的褊狹、思想方法的主觀片面和做法的深文周納。今人有認為韓愈"竟然除了和尚就'無與話言'者","對于一個尚屬一般的和尚,已經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了","收到大顛的一封回信,簡直有點'受寵若驚'了"。"大概是大顛不愿意到韓愈的官邸來,他就用一種完全是佛教僧侶的口吻進行'勸說'。在這里,韓愈確實已從唯心主義走向'公開的僧侶主義'了"。(郭朋《隋唐佛教》第358-359頁,濟南:齊魯書社,1980)用今日的尺度去孤立地衡量古代的個別人,而不是從歷史條件、社會條件去考察當時大多數人,并將個別人放到大多數人中一并考察,這種做法難免苛刻,結論也就不能平允。

  通過本節(jié)五個問題的論述,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積極干預政治和社會生活,是世俗化的社會勢力,僧人和世俗人廣泛來往,是開放型的社會團體;一方面可以看出,儒釋交游是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岑參《青龍招提歸一上人遠游吳楚別詩》說:"久交應真?zhèn)H。"(《全唐詩》卷198)應真是羅漢的別譯,意思是能上應真道,成為修行佛教而覺悟的人。應真?zhèn)H即指僧友。白居易《喜照密閑實四上人見過》詩說:"交游一半在僧中。"(《全唐詩》卷454)這是岑、白二人交游僧人的自我總結,也不妨看成是唐代儒釋交游現象的概括。

  儒釋交游本身不是什么錯誤,而是當時合理合法的社會現象,現在需要做的是區(qū)別其中的良莠曲直,給以不同的評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