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士大夫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第五節(jié) 史的鳥瞰(三)

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作者:郭紹林


  宗派選擇士大夫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份、經歷、遭際、生活環(huán)境、文化、性格、愛好和機會,因而在宗派的選擇上因人而異。有的人和一種宗派關系密切,有的人以一種宗派為主,間或聯(lián)系其它宗派,有的人只是把僧人當作個人身份來交往,不管他的派別如何。

  佛教宗派大體分為律、教、禪三類。禪宗慧海在回答三類僧人何者最勝的問題時指出:

  夫律師者,啟毗尼之法藏,傳壽命之遺風,洞持犯而達開遮,秉威儀而行軌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

  夫法師者,踞師(獅)子之座,瀉懸河之辨,對稠人廣眾,啟鑿玄關,開般若妙門,等三輪空施。若非龍象蹴蹋,安敢當斯?

  夫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xiàn)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里總須茫然。

  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大珠禪師語錄》卷下)

  這里指出了律、教、禪三類各自的特點和同一的出發(fā)點。

  律、教、禪三類,佛教徒認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在實際上三類有著不同的盛衰命運。三類中,持戒為佛教最基本的要求,因而律宗綿延不絕;而禪宗蔚為大國,幾乎獨步天下,它們成為士大夫最為矚目的兩個宗派。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都屬于教派,或乍起乍落,或勢單力薄,根本無法和律宗、禪宗比肩。因而我這里著重分析士大夫和律宗、禪宗的關系。

  和律宗關系最深的士大夫,多是朝廷要員。唐初,道宣以《四分律》為依據,創(chuàng)立律宗。他后來居住在終南山豐德寺,故他創(chuàng)立的律宗又稱南山宗。同時傳弘《四分律》的,還有相州日光寺僧法礪和長安西太原寺東塔僧懷素(俗姓范,和前文所說中唐時期俗姓錢的書法家懷素不是一人)。他們對于《四分律》的解釋,互有歧異而各具影響,故分別稱為相部宗和東塔宗,但都不及南山宗興盛。法礪和別人合撰《四分律疏》和《羯磨疏》,懷素不同意其見解,撰新疏加以闡發(fā)。律宗三家遂有新舊疏之爭。爭論的焦點是戒體。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無表。道宣曾隨玄奘譯經,受唯識學說的影響,認為《四分律》通于大乘,以心識所藏的種子為戒體,提出唯識圓教戒體說。法礪依據《成實論》,以為無作非色非心,提出非色非心戒體說。懷素依據《俱舍論》,以為無表業(yè)為色法,提出色法戒體說。彼此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唐代宗時,宰相元載"篤重素公(懷素),崇其律教"(《宋高僧傳》卷15《唐京師安國寺如凈傳》),影響到唐代宗。元載死后,唐代宗于大歷十三年(778)敕令律宗三家代表聚會討論新舊二疏,由律僧如凈負責主持。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如凈奏二疏并行,還受命為懷素作傳。這是士大夫企圖配合朝廷調解律宗內部分歧的一個例子。律宗僧人玄儼、法慎、曇一、朗然、辯秀、靈澈、道標、上恒、慧琳等等,所與交接的士大夫,據《宋高僧傳》卷14、15、16各傳所記,全是"朝廷之士"、"朝宰"、"公卿"、"名公"、"簪組上流"、"辭學高度"。律宗之見重于袞袞諸公,我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律宗是依據戒律而立宗的。戒律是佛教的繁文縟節(jié),是佛教徒的行為規(guī)范。士大夫把佛教的律比作儒家的禮。許棠《送省玄上人歸江東》詩說:"釋律周儒禮,嚴持用戒身。"(《全唐詩》卷604)柳宗元《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一文說:"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于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于定慧者,不可與言佛。"(《柳宗元集》卷7)可見,戒律在鞏固封建秩序方面,具有和世俗的禮和法律同等的功能,甚至能起到世俗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即打著宗教的幌子,更能麻痹、束縛人民。白居易指出:撫州景云寺律僧上弘,"提振禁戒,故講《四分律》,而從善遠罪者無央數(shù)"。(《白居易集》卷41,《唐故撫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劉禹錫分析南方律宗昌盛的原因是:"南方之人剽而輕,制輕莫若威儀,故言律藏者宗衡山。"(《劉禹錫集》卷4,《唐故衡岳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他們指出了律宗的社會效果,并隱隱透露出國家重視律宗的奧秘??梢?,律宗和朝廷,一為神權,一為政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朝廷要員是封建國家機器的人格化體現(xiàn)。他們行使國家權力,需要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配合和輔助。律宗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

  其二,律宗雖有關于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問題的理論探討,但比起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等教派來說,理論要薄弱、簡單得多,幾乎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便于公務繁忙、不遑讀書的士大夫接近。

  其三,律宗上層僧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宣傳儒家的倫理道德,成為不享受國家俸祿的編外政治工作干部,雖然和封建官員在服裝上有區(qū)別,但從實際作用來看,卻構成了互為表里的關系。法慎"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臣言依于忠,與人上言依于仁,與人下言依于禮。佛教儒行,合二為一"。(《宋高僧傳》卷14《唐楊(揚)州龍興寺法慎傳》)曇一認真學習儒家著作和各種外學,在"儒家調御人天,皆因佛事"(《宋高僧傳》卷14《唐會稽開元寺曇一傳》)的宗旨下,為公卿向慕而發(fā)揮作用。

  其四,律宗高僧對于戒律身體力行,常常表現(xiàn)出多方面的美德。鑒真為了追求真理、普渡眾生,應邀渡海赴日本傳弘佛教,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忠誠無私,精進勇健。南岳衡山大明寺律僧惠開,兩度被朝廷列為上首僧人和講律僧,"凡其衣服器用,動有師法,言語行止,皆為物軌。執(zhí)巾匜奉杖屨為侍者數(shù)百,剪發(fā)髦被教戒為學者數(shù)萬。得眾若獨,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灝灝焉無以加也"。(《柳宗元集》卷7,《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這種僧人,正是封建秩序所要求的那種循規(guī)蹈矩的人,自然能成為人倫的楷模。士大夫樂于和他們交往。

  禪宗在武則天時期創(chuàng)立,創(chuàng)宗僧人慧能原是一位目不識丁的體力勞動者。禪宗初創(chuàng)時,企圖恢復前代佛教僻居山林、抗跡塵外的宗尚,所以慧能創(chuàng)宗不在首都,而在南荒韶州曹溪寶林寺;而且不主動交接朝廷,即使武則天、唐中宗邀請入朝,也不應命。王維為慧能撰寫碑文,以東晉僧人"遠公(慧遠)之足不過虎溪"(《王右丞集箋注》卷25,《能禪師碑》)的典故來盛贊他的行跡。禪宗很快就發(fā)展成為最大的宗派。禪僧成分相當復雜,一部分能恪守門風,一部分喜歡交接朝廷。于是如章孝標《送無相禪師入關》詩所說"暫舍中峰雪,應看內殿春。……圣主方崇教,深宜謁紫宸"(《全唐詩》卷506)那樣,出現(xiàn)了一批像神會那樣的貴族僧侶和像僧鸞那樣"歌詩精外學,天子是知音"(《全唐詩》卷638,張喬《送僧鸞歸蜀寧親》)的內供奉僧人。因而和禪宗關系最深的士大夫,也相應地包括了最廣泛的類型。禪宗為士大夫所重,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禪宗雖是慧能創(chuàng)立的,在淵源上卻可以上溯到北魏時期來華的南天竺僧菩提達摩。菩提達摩稱為禪宗東土初祖,慧能稱為六祖。再往上推,禪宗人把本宗宗風的濫觴上溯到佛的大弟子迦葉。據說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不正面用語言來加以闡釋,只是會意地微微一笑,表示已經領悟了佛的旨意,開了教外別傳的風氣之先。菩提達摩來華,在中岳嵩山少林寺修持佛教,一方面提倡《楞伽經》,一方面從事禪觀實踐,長期靜坐,積累漸悟,致有面壁九年的佳話。到慧能時,這種宗教實踐的風格為之一變。慧能認為,眾生心中有同樣的真如佛性,是成佛的依據,悟即為佛,不悟即為眾生,所以眾生不必外求,只要直指心性,去掉遮蓋在其上的妄情浮云,一悟即至佛地。這種頓悟主張,不講究文字的研習記誦,沒有鉆研艱深理論的辛勞,不必常年乃至萬世累劫的修持,便于雅俗共賞,提高自信心。這種主張導致了修行方法的變化,在家出家法完全成為可能?;勰苷f:"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敦煌本《壇經》)這正是士大夫所能接受的調和佛教崇奉和世俗利益的折衷方法。許渾《晨起二首》詩說:"心閑即無事,何異住山僧。"(《全唐詩》卷528)劉商《題道濟上人房》詩說:"何處營求出世間,心中無事即身閑。"(《全唐詩》卷304)都反映了這一情況。

  其二,這種簡便的修行方式,保證了大量時間可用于非宗教性的世俗活動和文化活動。張祜《題重居寺》詩說:"浮圖經近郭,長日羨僧閑";《題蘇州思益寺》詩說:"會當來結社,長日為僧吟"(《全唐詩》卷510),可見一斑。這為士大夫與僧人聯(lián)系提供了方便。

  其三,禪宗是中國化程度最高的佛教派別,它不但擁有儒家的倫理道德,也擁有大量的儒僧。這和士大夫的思想很合拍?;勰芙倘?,被柳宗元總結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柳宗元集》卷6,《曹溪大鑒禪師碑》)禪宗還宣揚:"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元釋宗寶本《壇經》?!秹洝穫魇勒哂兴膫€本子,敦煌寫本最原始,其次為唐釋惠昕本《六祖壇經》,復次為北宋釋契嵩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古本》,最后為元釋宗寶本。諸本文字有出入,字數(shù)愈晚愈多。拙著主要引用敦煌本。此處所引宗寶本文字,雖不能完全據以研究慧能本人的思想,但它反映了唐代禪宗和唐代佛教思想則屬無疑。通觀拙著全部,并考察所引宗寶本資料,即可得到印證。因而對于宗寶本中敦煌本所無者,拙著也作為唐代禪宗和唐代佛教思想的資料酌予引用。)一些禪僧對這些主張身體力行。劉得仁《和范校書贈造微上人》詩說:"得性見微公,何曾執(zhí)著空!修心將佛并,吐論與儒通。"(《全唐詩》卷544)姚合《送僧默然》詩說:"出家侍母前,至孝自通禪。"(《全唐詩》卷496)面臨著這種情況,儒家"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篇》)的古訓便失去了防范的意義。

  其四,禪宗不向外求,發(fā)展的結果,走到了極端的地步。禪宗一方面取消了一些約束,"心平何勞持戒"(宗寶本《壇經·疑問品第三》);一方面又建立了簡易的清規(guī)戒律。禪僧本來住在律寺中,隨著禪宗的發(fā)展,需要另立禪居。禪僧懷海適應這種形勢,創(chuàng)建禪門規(guī)式,由于他住在江西洪州新吳界的百丈山,故又稱為百丈清規(guī)。其主要內容是:禪僧中得道眼者號為長老,也就是化導之主,按維摩詰居士住方丈之室的例子,長老居于方丈之中。禪僧一律住僧堂。僧堂中設置通鋪大床,僧眾以斜枕床唇的姿勢睡覺,叫做帶刀睡。堂中配備衣架幾案掛放道具。僧眾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升座主事,僧眾排列兩行,在下聆聽。齋飯隨宜,務求節(jié)儉。禪僧不分地位高低,平時一律參加集體勞動。寺院內不設佛殿,不供佛像,只設講法廳堂,表示佛祖親自囑授方丈為講法的尊者。(《宋高僧傳》卷10《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景德傳燈錄》卷6載北宋楊億《禪門規(guī)式序》)后來,禪宗干脆發(fā)展到呵佛罵祖、蔑視宗教權威的地步。"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古尊宿語錄》卷4,《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我們假若撇開宗教含義,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不受任何拘束的徹底解放態(tài)度,在實際生活中,必然產生痛快淋漓的效果,能夠吸引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的士大夫,借以宣泄心中的抑郁憤懣。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本來是走科舉道路的士大夫,在進京應考途中,住在一所旅店里。一位禪師問他干什么去,他回答"選官去"。禪師說:"選官何如選佛!"他便去當了禪僧。一次天寒,他將木雕佛像拿來燒火取暖。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燒我木佛!"他用禪杖撥了撥火灰,說:"吾燒取舍利。"院主說:"木佛何有舍利?"他說:"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他后來還說:"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五燈會元》卷5《丹霞天然禪師》)即是一例。這種"不與物拘、透脫自在"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在任隨自然上:"隨緣消舊業(yè),任運著(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古尊宿語錄》卷4,《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大珠禪師語錄》卷下),便是用功修道。禪宗的宗教行為完全等同于世俗生活了,佛教的世俗化結局終于出現(xiàn)。如此無拘無束,如此隨隨便便,很能適應士大夫的瀟灑性格。

  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等教派,是帶有很濃的學術味的佛教團體。它們擁有豐富縝密的哲學思想、神學理論,有的甚至還擁有詳細的心理學分析。這些宗派,有的中衰而稍興,有的風行三四十年即歸消歇,有的逐漸與禪宗融合。士大夫中除一部分人參與譯經外,尚有少數(shù)人具有思維興趣,選擇了某些教派。比如梁肅就是直接跟從天臺宗湛然學道的數(shù)十名士大夫之一。他的佛學修養(yǎng)被認為超過了佛教徒。柳宗元也是天臺宗的信仰者,他認為:"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臺大師為得其說。"(《柳宗元集》卷6,《岳州圣安寺無姓和尚碑》)他們都曾站在教、律的立場上,批評禪宗的勃興使得佛教徒"小律而去經",這是"浮圖之道衰"(《柳宗元集》卷7,《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甚至"大法將滅"(《全唐文》卷480,崔恭《唐右補闕梁肅文集序》)的體現(xiàn)(參看本書第五章第二節(jié))。顧況《獨游青龍寺》詩說:"乘茲第八識,出彼超二見。擺落區(qū)中緣,無邊廣弘愿。"(《全唐詩》卷264)法相宗主唯識說,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梢姡櫅r選擇的宗派是法相宗。

  然而士大夫對于教派,遠沒有像選擇律宗、禪宗那樣熱衷。這固然由于教派本身衰落迅速,勢單力薄,也由于士大夫缺乏理論興趣。截至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遲滯緩慢的發(fā)展,再沒有出現(xiàn)戰(zhàn)國那樣急劇突變的階段,以及百家爭鳴的活躍氣象。儒家學說定于一尊之后,適應了這種漸變狀況,歷史沒有將總結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作為這種狀況的產物,是唐代社會對于科舉活動重進士而輕明經;同時,這又成為這種狀況的促成力量。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一次沖擊。然而,它又不得不順應中國的國情和時代的潮流,逐漸與儒家學說融合,作為中國固有文化的補充和附庸而并行于世。這種歷史條件,釀成了唐代士大夫缺乏理論興趣的品格。他們通過閱讀佛教基本讀物、接觸僧人、談論佛理,了解到一些佛教知識;但淺嘗輒止,不予深究。因而他們中間沒有產生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家,無論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士大夫的崇佛傾向是求得思想解脫,這是以粗知一些佛教知識為基礎的,并不一定需要和教派發(fā)生最為密切的聯(lián)系。

  此外,佛教派別中尚有凈土宗和密宗。凈土宗沒有什么理論,專以唱佛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手段,主要在社會下層流行。高級士大夫也有羼和其它宗派而期待往生西方凈土的。白居易晚年施舍俸料錢三萬銅錢,讓工人杜宗敬按照《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的故事,畫成高九尺寬一丈三尺的巨幅圖畫,阿彌陀佛坐在中央,兩旁為觀世音和大勢至兩位脅侍,"天人瞻仰,眷屬圍繞,樓臺妓樂,水樹花鳥,七寶嚴飾,五彩彰施,爛爛煌煌"。畫成之后,白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發(fā)愿說:"西方世界清凈土,無諸惡道及眾苦。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白居易集》卷71,《畫西方幀記》)此外,還可以從白居易的兜率凈土信仰來參照考察。他的朋友李浙東說:世間傳聞白居易將歸海上仙山。白居易寫詩作答:"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此說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他自注說:"予晚年結彌勒上生業(yè),故云。"(《全唐詩》卷459,《答客說》)南宋葛立方評論說:世傳白居易學佛,深得佛光寺禪僧如滿的旨趣,但是看他"吾學空門非學仙"、"歸即應歸兜率天"的詩句,"則豈解脫語耶!"葛立方引元稹《遣病》詩句:"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舍彼復就此,去留何所縈。前身為過跡,來世即前程。""蛻骨龍不死,蛻皮蟬自鳴。"然后就他們學佛一事加以比較:"元微之(元?。┰婋m不及樂天(白居易)遠甚,然其得處,豈樂天所能及哉?"(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12)這是批評白居易不懂禪宗,沒學到佛教的精髓。白居易讀佛書不少,卻沒有融會貫通,佛學修養(yǎng)不高,即從作功德期待往生凈土來說,確實夠庸俗的了。這也可見,凈土宗是民間愚夫愚婦普遍接受的宗派,高雅一點的士大夫應該不屑一顧。

  密宗是以咒語為佛教修習手段而立宗的。密宗的神秘主義色彩最濃,最善于搗鬼,一部分庸俗鄙陋的士大夫也和密宗聯(lián)系。唐玄宗時期,密宗領袖梵僧不空到了南海郡,"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宋高僧傳》卷1《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另一領袖梵僧金剛智去世,"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宋高僧傳》卷1《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杜鴻漸在唐代宗時當上宰相,西蜀為爭奪節(jié)度使權力而發(fā)生內亂,他受命前往平定。他"心無遠圖,志氣怯懦,又酷好浮圖道,不喜軍戎"(《舊唐書》卷108《杜鴻漸傳》),因而對西蜀內亂不復問罪,務為姑息。他回京后,甚至"飯千僧,以使蜀無恙故也"。(《資治通鑒》卷224,唐代宗大歷二年條)他和王縉,都"舍財造寺無限極"。(《舊唐書》卷118《王縉傳》)他臨終時,讓僧人為自己剃發(fā),還囑咐其子"以胡法塔葬,不為封樹,冀類緇流"。由于他奉佛過于庸鄙,在當時已經是"物議哂之"(《舊唐書》卷108《杜鴻漸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