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反佛類
反佛類的文字貫穿于有唐一代的始終。這類文字的出現(xiàn)有其規(guī)律性。一般地說,士大夫階層崇佛極為普遍,形成社會風氣,即使對佛教有不同看法,也多采取求同存異、兩不相犯的態(tài)度。但具體到士大夫個人,或者有時候就佛教的某些方面提出批評;或者在朝廷大作佛事時,士大夫的責任感和本位意識超出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態(tài)度之上,因而發(fā)表一些反佛言論。這樣,士大夫的反佛文字就有了兩個突出的特點。
其一,在朝廷崇佛的高潮中集中出現(xiàn)。
武則天時期,年年鑄浮屠,立廟塔。宰相狄仁傑上《諫造大像疏》,成均祭酒李嶠上《諫建白馬坂大像疏》,監(jiān)察御史張廷珪前后上了兩份《諫白馬坂營大像表》,宰相蘇瓌也上疏建議限制佛教。唐中宗時,韋嗣立、桓彥範、李乂、辛替否、宋務光、呂元泰等人,都上疏反對佛教過分發(fā)展。韓愈《諫迎佛骨表》,更是出現(xiàn)在唐憲宗迎佛骨的鬧劇之中。
其二,作者往往包括崇佛的人。
白居易的反佛文字有《議釋教》和《新樂府·兩朱閣/刺佛寺浸多也》,杜牧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但他們都崇奉佛教,白居易還辦理了入教手續(xù),成為在家佛教徒。
這一類文字將在本書第三章作專題論述,此處從略。
十、 其它類
朝廷有一些關于佛教的制敕,都出于在中樞機構中擔任機要秘書的士大夫之手。杜牧在唐宣宗時起草了《敦煌郡僧正慧菀除臨壇大德制》,即是一例?;实墼趯m廷內組織的三教辯論,也見之于士大夫的文字。白居易寫有《三教論衡》一文,據近人陳寅恪先生研究,是白居易作為儒方代表在辯論之前預擬的發(fā)言稿。(近人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3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蘇颋在洛陽當縣令時有善政,調離之后,洛陽民眾捐錢募工匠,依照他的形象在龍門雕成一尊等身觀世音菩薩石像,張說特地寫成一篇《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其中說:"蘇君春秋鼎盛,德業(yè)日新,方欲驤首天池,整翮云漢,致大君于堯舜,紹層構于韋平。"(《張燕公集》卷7)
以上的分類,有的是就其內容,有的是就其形式,筆者企圖通過舉隅式的論述,來囊括士大夫關于佛教的文字活動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