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柳宗元、劉禹錫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宋代士大夫吸收佛、道學說,對儒學進行改造,形成為理學。理學形成以前,儒學經(jīng)歷了漫長而單調(diào)的發(fā)展時期。早在春秋時期,儒學的開山祖孔子就不談論怪力亂神,對于不清楚的事情,采取多聞闕疑的態(tài)度,不進行積極的探討,宇宙本原這類大問題,距離人事太遙遠了,因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儒學僅僅成為治理國家的學說和為人處世的規(guī)定。這一學說和規(guī)定,往往是緣事而發(fā),以歷史和現(xiàn)實作為考察對象,而且往往缺乏論證過程,只揭出結(jié)論。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發(fā)揮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荀子雖有《天論》一文涉及自然觀,但著作中絕大多數(shù)內(nèi)容依然是關(guān)于社會的學說。西漢時,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但經(jīng)他改造后的儒術(shù),吸收了陰陽家、法家的成分,成為非?;恼Q的學說。韓愈不承認董仲舒在儒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認為孟子以下是一段空白,儒學不得其傳。可見,儒學一直是沿著一條注重現(xiàn)實和人事的道路發(fā)展的,不過問宇宙本原和思辨原理。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無疑限制了人們的眼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沒有理論能力的文人。
佛教則不然。佛教的理論包羅萬象,有對社會人生的研究,有對宇宙本體的研究,有對物質(zhì)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的研究,有對人體和心理活動的研究,有對宏觀和微觀的研究,有對時間和空間的研究,有對正方和反方的研究,有對認識能力、思維方式和邏輯方式的研究,等等。佛教理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空前的和僅見的。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無疑會開拓人們的眼界,啟發(fā)人們的思維。誠然,佛教的很多說法都是錯誤的和荒謬的。但是,我們?nèi)绻胍幌庐敃r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當時各個學科的幼稚程度和空白狀態(tài),在沒有天文望遠鏡、宇宙飛船、顯微鏡、激光、放射線等等的條件下,佛教能提出系統(tǒng)而深刻的理論,實在難能可貴。而且,從人類的認識史來看,最先提出的錯誤說法,只要深刻,就能促進認識向縱深發(fā)展,錯誤往往成為正確的先導,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謬誤不斷被糾正的過程,真理的精確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佛教理論與它的宣傳目的恰恰相反,會收到意外的后果。
唐代哲學界沒有出現(xiàn)驚人的劃時代的成果,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分野上,卻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唯心主義思想家,是崇儒反佛最堅決的韓愈,而唯物主義思想家,卻是崇佛最佞的柳宗元、劉禹錫。在同樣的歷史條件下,會出現(xiàn)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分野,這恐怕應該從他們所奉學說的風格上找原因。韓愈在儒學現(xiàn)實主義作風的影響下,囿于見聞,膠柱鼓瑟,只能重復前人的老調(diào)。他認為天有意志,"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柳宗元集》卷16,《天說》引韓愈語)他還認為神鬼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漠然無形與聲者,鬼之常也。民有忤于天,有違于民(南宋朱熹《韓文考異》說:'上民字一作人,下民字或作時'),有爽于物,逆于倫,而感于氣,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憑于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皆民之為之也。其既也,又反乎其常。"(《韓昌黎集》卷11,《原鬼》)這些說法,都不是什么新貨色,或出于他素不尊崇的西漢人董仲舒,或出于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
柳宗元、劉禹錫在自然觀方面,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路線。柳宗元認為天地是物質(zhì),沒有意志,與人類沒有感應的關(guān)系,不可能賞功罰禍。他在《天說》一文中批判了韓愈的唯心主義天人感應說。他指出:"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蓏、癰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報乎?繁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怨,欲望其哀其仁者,愈大謬矣。"(《柳宗元集》卷16)他在《天對》、《非〈國語〉三川震》、《非〈國語〉神降于莘》、《非〈國語〉卜》、《時令論》等文中,一再闡述自己的唯物主義見解,認為天地、元氣是物質(zhì),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客觀存在,自然災害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和社會政治沒有感應的關(guān)系,不應聽之于鬼神,等等。劉禹錫著有《天論》上中下三篇,認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勝爾。""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非有預乎治亂云爾。人恒執(zhí)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預乎寒暑云爾。"(《劉禹錫集》卷5,《天論》上篇)
這些觀點,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東漢時期的王充,都已大致提到了。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這是說,天是獨立于人們意志之外的自然界,在按照自己的常規(guī)運動變化,和有意志有感情的人完全不同,應該加以區(qū)別;因而,對天不必推崇頌揚,而應該當作物來畜養(yǎng)、控制和利用。王充說:"夫天者,體也,與地同。"(東漢王充《論衡》卷25,《祀義篇》)"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卷11,《談天篇》)"天地不生故不死。"(《論衡》卷7,《道虛篇》)他還批判說:"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論衡》卷3,《物勢篇》)這是說,天地是永恒的物質(zhì)實體,是由元氣構(gòu)成的;天地沒有情感意志,獨立于人類之外,不能有目的地生出萬物。他進而批判天人感應論,說:"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故命圣君,擇才若堯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復與知。今則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譴告之,何天不憚勞也!"(《論衡》卷18,《自然篇》)但荀子反對人們對天進行探討研究,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不為而成,不求而得"的,這叫做"天職"。天職"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荀子·天論》)他還說:君子對于天地萬物,"不務說其所以然"。(《荀子·君道》)這種主張無疑限制了人們的研究,不能使認識深化。王充說:"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眾星尊卑小大之所授也。"(《論衡》卷2,《命義篇》)今人任繼愈先生指出:"這里為了說明人的富貴貧賤是由于稟氣受命,把人的地位、財產(chǎn)和天上星象的大小尊卑聯(lián)系起來,這實際上等于背離了天道自然的主張,把天神秘化了。"(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冊第1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柳宗元、劉禹錫繼承了荀子、王充的唯物主義主張,又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我們?nèi)绻紤]一下柳宗元、劉禹錫奉佛的程度,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完全不同于荀子和王充的。
柳宗元和劉禹錫都以儒學佛,以佛解儒。柳宗元認為:佛教的精神是和《周易》、《論語》一致的,"誠樂之,其于性情奭然,不與孔子道異"。他這樣學習佛教,自以為"雖圣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柳宗元集》卷25,《送僧浩初序》)劉禹錫是在學習儒學感到困惑時,才轉(zhuǎn)而學習佛教,并由此豁然領(lǐng)悟、融會貫通的。他說:孔子立"中樞之教,懋建大中",釋迦牟尼起"西方之教,習等正覺"。"然則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浸息;佛以大悲救諸苦,廣啟因業(yè),故劫濁而益尊。"佛教內(nèi)容極為廣博,不同層次和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領(lǐng)略到佛教的一部分內(nèi)容而得到好處。"味真實者,即清凈以觀空;存相好者,怖威神而遷善;厚于求者,植因以覬福;罹于苦者,證業(yè)以銷冤。"(《劉禹錫集》卷4,《袁州萍鄉(xiāng)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他過去學習《禮記》中的《中庸》,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一句時,"悚然知圣人之德,學以至于無學"。但是對于這句話,仍然覺得能見到室廬而找不到入門途徑。后來讀了佛書,"見大雄(佛)念物之普,級寶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惡見,廣疏便門(佛教所說的方便是靈活的意思,便門指可供靈活采用的各種法門),旁束邪徑。其所證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遠矣。夫何勉而思之邪?"這才感到"知穾奧于《中庸》,啟鍵關(guān)于內(nèi)典,會而歸之,猶初心也"。(《劉禹錫集》卷29,《贈別君素上人》詩序)因此,他便廣讀佛書,交接僧人,"深入智地,靜通道源,客塵觀盡,妙氣來宅(心),猶煎煉然"。(《劉禹錫集》卷29,《送僧元暠南游》詩序)可見,他們都是以中學為體,佛學為用,把佛學當作理論、哲學來學習,以補充儒學中欠缺的部分。這樣,便培養(yǎng)起了他們開拓性的品格。
佛教用緣起說來解釋宇宙的生成。華嚴宗五祖宗密寫有《華嚴原人論》一文,探討了世界和人類的起源。他說:佛教的小乘教已指出,世界在"成住壞空,空而復成"的過程中,不斷地生成、毀滅,再生成再毀滅,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關(guān)于從空劫到成劫這一個周期中,世界是如何生成的,人類是如何生成的,他解釋道:"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shù)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風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滿其內(nèi),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輪圍,方名器界立。時經(jīng)一增減,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后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別。經(jīng)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這段文字很晦澀,是說成、住、壞、空合起來為一個大劫,各自為一個中劫,每個中劫經(jīng)二十次一增一減,即由二十個小劫構(gòu)成。在成劫這個中劫階段,世界毀壞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間。器世間又叫國土世間,指山河大地、草木莊稼等等無情識的東西,是有情識的眾生所依止的外部環(huán)境。在這一小劫,最下層的空輪(空界)刮起一股風,叫妙風輪(風界)。妙風輪厚十六個洛叉(一洛叉為十萬個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長度,約四十里),堅實無比,即使堅利的金剛也不能穿透風輪。這時,遍滿三千界的金藏云開始降下如同車軸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風輪上,不能流動,形成深十一個洛叉的水輪。風輪沖擊水輪,水輪上凝聚成一層金膜,叫做金輪。雨不斷地下,大風也不斷地向上刮。清水被風刮得最高,逐漸形成色界梵王諸天和欲界夜摩天。介于清濁之間的水被風刮起,但沒有清水高,形成須彌山和周圍的七座金山(七輪圍山)。濁水沉淀下來,形成須彌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東方勝身洲、南方贍部洲、西方牛貨洲、北方俱盧洲)以及地獄(泥犁)。器世間生成,經(jīng)歷一增一減的小劫,居住在二禪天享盡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餅(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別軀體,于是各種不同的人就出現(xiàn)了。并且,根據(jù)眾生前世形成的業(yè)力,遵循因果報應的規(guī)律,六道眾生相繼出現(xiàn),生成有情世間。
宗密在這篇論文中建立了自己的判教說法。他把佛教各派別,由淺入深,分為五等,解釋為這是佛教為了對不同根機的人宣傳道理,才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他把第一等人天教比附為儒教。他認為人天教只用善惡因果學說為初心人宣講道理,和世俗的儒教相當,懲惡勸善是一樣的,不離仁義禮智信五常。具體地說,佛教的五戒和儒家五常的對應關(guān)系是:"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啖肉,神氣清潔,益于智也。"當然,人天教還很粗淺,不可能導致人們?nèi)リP(guān)心宇宙本原這類大問題。宗密把第二等小乘教比附為道教。在闡述了上面關(guān)于宇宙、生命的生成問題之后,他認為,道教在自然觀方面比儒教高明,在外典中理論最深奧。但"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云虛無混沌一氣等,名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jīng)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唐釋宗密《華嚴原人論·斥偏淺第二》自注)可見,只有佛教關(guān)于宇宙起源的理論能啟發(fā)士大夫探索宇宙的奧秘。
如前所述,劉禹錫向人們具體地披露了自己以佛典解《中庸》這一思想發(fā)展過程;柳宗元在給僧人浩初的序中,也原則性地講到佛教與儒家經(jīng)典《周易》、《論語》精神相合。柳宗元在南方同浩初一起游玩,寫下《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一詩,云:"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一作作)峰頭望故鄉(xiāng)。"(《全唐詩》卷351)這個說法并不新鮮。武則天時的宰相房融崇奉佛教,曾于嶺南筆受《楞嚴經(jīng)》。他所寫《謫南海過始興廣勝寺果上人房》一詩云:"零落嗟殘命,蕭條托勝因。方燒三界火,遽洗六情塵。隔嶺天花發(fā),凌空月殿新。誰憐鄉(xiāng)國夢(一作故鄉(xiāng)思),終(一作從)此學分身。"(《全唐詩》卷100)禪宗創(chuàng)始人慧能曾教導世人,修習佛教不必外求,"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他解釋說:"何名千百億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知惠(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知惠即生,此名自性化身。"(敦煌本《壇經(jīng)》)上引宗密一文,在解釋了世界生成的理論之后,接著又敘述關(guān)于人的說法,說:"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大,心有受想行識之四蘊,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地大中復有眾多,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諸心數(shù)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zhuǎn)乃至八萬四千塵勞。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華嚴原人論·斥偏淺第二》)柳宗元晚于慧能,比宗密早出生七年,"若為化得身千億"和"自性化身"、"我即百千"的思想,如出一轍??梢?,柳宗元和劉禹錫,在思想認識上受佛教影響甚深,知識結(jié)構(gòu)和荀子、王充完全不一樣。
世俗觀念認為君主是人世間的主宰,而天是宇宙間的主宰,因而天比君主高一等,君主只是天之子,要受天命,替天行道,并接受天的監(jiān)臨,君主所作所為可以無法,但絕不可以無天。這種觀念將天神秘化、權(quán)威化,人們對天只能敬畏,不能藐視,更不能褻瀆,也就談不上把天同大自然中的其它現(xiàn)象一樣,加以考察研究了。而佛教則認為天和人同屬于六凡,都處在遷流不息的輪回之中,只有修持佛教,超凡入圣,達到涅槃境地,才能擺脫輪回之苦。天的地位遠在佛、菩薩之下。人可以成佛,天若不成佛的話,地位也就在成佛的人之下。這一說法解除了天的權(quán)威和神秘感,也才有可能把天置于被考察、被研究的地位。柳宗元、劉禹錫對天的唯物主義研究,應該說是在佛教的這些說法的前提下進行的。
我們可以從柳宗元、劉禹錫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文字中找到例子,來說明他們受佛教的影響。戰(zhàn)國后期,楚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著《天問》一詩,對神話傳說和宇宙、歷史諸問題,提出懷疑。柳宗元著《天對》,加以解答。《天問》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屈原在問:天在不停地運轉(zhuǎn),是否有繩子系住它?繩子系在何處?天的邊際放在何處?《天對》回答說:"烏傒系維,乃縻身位。無極之極,漭彌非垠。或形之加,孰取大焉。"(《柳宗元集》卷14)柳宗元在答:天不需要用繩子來拴住,天無限廣大,沒有邊際,怎么能找到一個比天更大的東西來放置天的邊際呢?在《非〈國語〉上·三川震》一文中,柳宗元又指出:天地無倪,陰陽無窮。(《柳宗元集》卷44)佛教認為空間多維,無邊無際,時間一維,無始無終。柳宗元的這一說法和佛教完全一致。劉禹錫說:無形的天并非真空,而是"形之希微者",由肉眼看不見的細微的物質(zhì)組成。"為體也不妨乎物,而為用也恒資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為室廬,而高厚之形藏乎內(nèi)也;為器用,而規(guī)矩之形起乎內(nèi)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響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數(shù)歟?夫目之視,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之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謂晦而幽者,目有所不能燭爾。彼貍狌犬鼠之目,庸謂晦而幽邪?吾固曰:以目而視,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視,得形之微者也。烏有天地之內(nèi)有無形者邪?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見爾,烏能逃乎數(shù)邪?"(《劉禹錫集》卷5,《天論》中篇)劉禹錫所用的"體"和"用"這一對概念,本是魏晉玄學的范疇,佛教也作為自己的范疇。佛教所說的體,指宇宙本體,即真如、佛性、心、空、如來藏、理法界等等不同的稱謂所指的實體;佛教所說的用,指本體通過因緣條件變現(xiàn)出來的物質(zhì)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即色、塵、有為法、事法界等等不同的稱謂所指的東西。劉禹錫在這里運用體用這一對概念,雖和佛教原意有所不同,但反映出在思想方法上受到佛教影響。這有具體的反映。佛教認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六種感覺和認識器官,分別為它們所感覺和認識的六類客觀外界現(xiàn)象,即色、聲、香、味、觸、法,被稱為六塵。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劉禹錫所說"以目而視,得形之粗者",這是佛教傳入之前就有的常識,還不好斷定和佛教的認識論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但他沒有像孟子一樣認為心是天給予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心去思考天。然而他不說以"心"而"思",而說以"智"而"視",即用意識進行觀察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智而能視,這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關(guān)于由迷界此岸度到解脫彼岸的正確方法,先提出三學,后擴充為六度,無論三學還是六度,都有"智慧",又音譯為"般若",提倡以般若智慧觀悟宇宙人生,廓清與之對立被稱為"癡"或"無明"的錯誤見解。劉禹錫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做法,也和佛教關(guān)于假有以及假有與本體的關(guān)系的說法有關(guān)聯(lián)。
以上的分析,不是說唯心主義的佛教可以引出唯物主義的結(jié)論,只是說,由于佛教的理論包羅萬象,也提出了宇宙本原的問題,這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ダ^續(xù)探索,至于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那就由人們自己去負責了。這是由佛教的浪漫主義作風使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