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結(jié)尾·清末及民國以后之建筑

油印本《中國建筑史·前言》

中國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著


  一九五三年秋季起,我為清華大學建筑系的教師、研究生和北京市內(nèi)中央及市級若干建筑設(shè)計部門的工作同志們講中國建筑史,本擬每講編寫講義,因限于時間,寫的趕不上講的速度,而同志們要求講義甚切,我只好將這部十年前所寫的舊稿拿出來付印,暫時作為補充的參考資料。

  這部“建筑史”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四川南溪縣李莊時所寫。因為錯誤的立場和歷史觀點,對于祖國建筑發(fā)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得不正確。例如:以帝王朝代為中心的史觀,將各時期人民輝煌的勞動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的累積,竟說成了封建主和貴族的成就;對于各時期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只是羅列現(xiàn)象,沒有發(fā)展的觀點。元、明、清三個朝代,因限于時期,省略過甚。當時為了節(jié)省篇幅而用文言;并且引經(jīng)據(jù)典時,只用原文而不再加解釋;給讀者增加了不便。有許多建筑,因缺乏文獻資料,單憑手法鑒定年代,以致錯誤。例如五臺佛光寺文殊殿,在這稿中認為是北宋所建,最近已發(fā)現(xiàn)它脊檁下題字,是金代所建。又如太原晉祠圣母廟正殿是北宋崇寧元年所建,誤作天圣間所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和普賢閣,也可能將金建誤作遼建。這類的錯誤,將來一定還會發(fā)現(xiàn)的。此外缺點還很多,這幾個只是其中最突出的而已。

  解放后不久,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曾建議付印,我因它缺點嚴重,沒有同意,現(xiàn)在同意用油印的形式印出,僅是作為一種搜集在一起的“原始資料”,供給這次聽講的,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chǔ)的同志們把它當作一部“古人寫的古書”,來批判參考之用。原稿本有插圖,因限于條件,未能一并印出,也是很大缺憾。

  盡管這部稿子寫得很不好,它仍然是一部集體勞動的果實。絕大部分資料都是當時中國營造學社的研究人員和工作同志的實地調(diào)查,測繪的成果。在編寫的過程中,林徽因、莫宗江、盧繩三位同志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對遼、宋的文獻部分負責搜集資料并執(zhí)筆外,全稿都經(jīng)過她校閱補充。精美的插圖都出自莫宗江同志的妙筆,可惜在這油印本中不能與讀者見面,盧繩同志在元、明、清的文獻資料搜集和初步整理上費了不少氣力。

  在這次講課的同時,我仍將努力將講義編出,希望能寫出一部比較正確的中國建筑發(fā)展的簡史,屆時將要懇求同志們毫不吝嗇地給予指正和批評。

  梁思成 一九五四年元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