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則天與明堂

武則天與神都洛陽 作者:王雙懷,郭紹林 主編


  裴松憲

  (452470,河南登封市,嵩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

  一、武則天在洛陽重建明堂

  明堂制度古已有之,貞觀十七年(643)五月,秘書監(jiān)顏師古在給唐太宗的奏章中說:"明堂之制……始之黃帝,降及有虞,彌歷夏、殷,迄于周代,各立名號,別創(chuàng)規(guī)模。……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曰陽館,周曰明堂。"(《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的詔書中亦說:"黃軒御歷,朝萬方于合宮;丹陵握符,咨四岳于衢室。有虞輯瑞,總章之號既存;大禹錫珪,重屋之名攸建。殷人受命,置陽館以辨方;周室凝圖,立明堂以經(jīng)野。"(《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可見黃帝及夏商周時期皆有明堂之制,只不過名號不一而已。黃帝時代,明堂是宣布政令和祭祀的場所。西周時期,宗祀周文王于明堂,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充分發(fā)揮了祭祀、布政、告朔的功能。

  禮樂制度在戰(zhàn)國時代遭到破壞,至秦朝焚書坑儒,已基本廢絕。明堂制度也不例外,就連名稱也說法不一,有明堂、辟雍、太學實為一種建筑,明堂、太廟是一回事等說法。而明堂規(guī)制高下方圓歷代不同,位置、功能也是非莫定。漢武帝初年,就想在長安城南恢復明堂,因竇太后不好儒術而作罷,后來士大夫和儒生們言論紛然,詳究難明,只好建在泰山之下、汶水之上。漢成帝時,又欲在長安城南建造明堂,又因無制度可循而擱淺。漢平帝元始四年,王莽輔政,才在長安南郊重新建造明堂。漢平帝袷祭于明堂,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余人助祭。東漢光武中興元年,在東都洛陽南又建造了明堂。漢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帝配享,祭牲各一犢,奏樂如南郊。董卓之亂后,典籍湮滅,告朔之禮從此而墜。晉室南遷,明堂制度更無史籍記載。隋文帝開皇年間,將作大匠宇文愷依《月令》繪制了明堂圖樣,隋文帝令有司于京城安業(yè)里重建,也因諸儒對明堂規(guī)制爭論不定而罷之。隋煬帝時,宇文愷又獻明堂圖樣及議狀,但因遷都興役又沒能成功。隋無明堂,季秋大享只好在雩壇舉行。

  唐初幾代皇帝都組織群臣討論過建造明堂的事?!敦懹^禮》規(guī)定:"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圓丘,正月辛日祀感生帝靈威仰于南郊以祈谷,而孟夏雩于南郊,季秋大享于明堂,皆祀五天帝。"(《新唐書》卷十三《禮樂志三》)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命眾官議定明堂規(guī)制,禮部尚書豆盧寬、國子助教劉伯莊等議論說:"上層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別,事不想干。"侍中魏徵則"請為五室重屋,上圓下方,……下室備布政之居,上堂為祭天之所"。(《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貞觀十七年,秘書監(jiān)顏師古表奏太宗不要拘泥于學者的碎議,"惟在陛下圣情創(chuàng)造,即為大唐明堂,足以傳以萬代,何必論戶牖之多少,疑階庭之廣狹?若恣儒者互說一端,久無斷決,徒稽盛禮。"(《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但終太宗之世,迄未建造明堂。

  永徽二年(651)七月,唐高宗敕令所司與禮官學士依照古代典章造立明堂,第二年六月,百官拿出九室和五室的明堂形制方案,因不能確定何種方案,沒能建造。乾封二年(667)二月,唐高宗下詔說:"上玄垂祐,宗社降休,歲稔時和,人殷俗阜。車書混一,文軌大同。檢玉泥金,升中告禪,百蠻執(zhí)贄,萬國來庭,朝野歡娛,華夷胥悅。但為郊禋嚴配,未安太室,布政施行,猶闕合宮。……宜命有司,及時起作,務從折中,稱朕意焉。"(《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于是大赦天下,改元總章,把長安(今陜西西安市)的萬年縣分出地盤設置為明堂縣。第二年三月,再次下詔,明確規(guī)定了明堂的建造方案,仍因群議未決而沒能付諸實施。

  太宗、高宗建明堂的舉措,對武則天影響深遠。武則天一臨朝,儒者們就屢次上書請建明堂。光宅元年(684),陳子昂上疏說:"于國(東都洛陽)南郊,建立明堂,……與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明堂之制,有天地之則焉,有陰陽之統(tǒng)焉,二十四氣,八風十二月,四時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備。……愿陛下為大唐建萬代之業(yè)者,意在茲乎!……按《周禮·月令》而建之,……南面以聽天下之政。"(《唐會要》卷十一《明堂》)武則天下定決心,不聽諸儒爭論不休的議論,獨與北門學士議其規(guī)制。垂拱三年(687)春,由薛懷義主持,動用了數(shù)萬人,毀掉東都乾元殿,就地修建明堂。次年正月五日,明堂竣工。

  據(jù)《資治通鑒》、《舊唐書》等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東西南北各三百尺,相當于高91.14米,周長93米。明堂由上、中、下三層組成,下層象征四時,各隨方色,四門八窗;中層法十二辰,圓蓋,外為圓盤,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也是圓蓋頂,上置鐵鳳,以黃金飾之,勢若飛翥。而基底為八面,象八方。明堂下施鐵渠,以為辟雍之象。武則天對新建的明堂十分滿意,命名為萬象神宮,改河南縣為合宮縣。武則天下詔敘述了明堂制度的由來、高宗建明堂的愿望、明堂的作用,并表示來年正月一日要在明堂祭祀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要求禮官們詳定儀注,務從典要,從速奏聞。

  明堂氣勢之雄偉,工藝之高超,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左史劉允濟的《明堂賦》說:"順春秋之左右,法天地之圓方。成八風而統(tǒng)刑德,現(xiàn)四序而候炎涼??鐤|西而作甸,掩二七以疏疆。下臨星雨,傍控煙霜。翔鶤墜于層極,宛虹拖于游梁。昆山之玉樓偃蹇,曾何仿佛;滄海之銀宮煥爛,安足翱翔!"(《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數(shù)年后,武則天在明堂北建造天堂。證圣元年(695)正月,薛懷義對御醫(yī)沈南璆得幸于武則天心懷不滿,秘密放火焚毀天堂,延及明堂,使得這兩座建筑物皆化為灰燼。武則天恥而諱之,謊稱是工匠們誤燒麻主,遂涉明堂。武則天自責,欲避正殿,被宰相姚璹勸阻,于是令九品以上文武官員上書言事,不要有任何保留意見。左拾遺劉承慶上疏說,這次火災是人禍而非天災,批駁了左史張鼎和通事舍人逢敏等人的說法,并說:"明堂是正陽之位,至尊所居,展禮班常,崇化立政,玉帛朝會,神靈依憑";建議"無瞢天人之心,而興不急之役"。(《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但武則天不久就下令重建明堂,仍以薛懷義監(jiān)作,以姚璹為督作使。天冊萬歲二年(696)三月丁巳,工程告竣,武則天命名其為通天宮。四月朔日,行親享之禮,大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當年四月,武則天還將銅鑄的九州鼎安放于明堂之庭。

  中宗即位后,神龍元年(705)九月,親享明堂,合祭天地,以高宗配。開元五年(717),唐玄宗下詔將明堂復改為乾元殿。開元十年,復題乾元殿為明堂,但只接受朝賀而不行享祀之禮。開元二十五年,玄宗詔將作大匠往東都毀之,依舊改建為乾元殿。至此,武則天所建明堂徹底被清理。

  1986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在隋唐東都遺址上發(fā)現(xiàn)了明堂遺址,在今天洛陽的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東北側(cè)。據(jù)《唐東都武則天明堂遺址發(fā)掘簡報》稱,遺址方位、形制、建筑特點都符合文獻記載。

  二、武則天在明堂舉行的活動

  明堂既是布政之宮,也是敬神之所,為武則天"至尊所居",是皇權的象征。大享明堂,是武則天當政時的重要政治活動。武周革命前,武則天五次大享明堂。永昌元年(689)正月元日,武則天第一次親享明堂,大赦改元。太后服皇帝袞冕,執(zhí)鎮(zhèn)圭為初獻,睿宗為亞獻。兩天后,御明堂接受朝賀,第二天布政于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次日,又親御明堂,饗群臣,并各賜絹縑。垂拱四年(689)五月,武則天下詔親自拜洛受寶圖,于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后御明堂,朝群臣,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拜洛前十日集神都。九月,武則天召宗室朝明堂。載初元年(690)冬正月(用周歷,以十一月為正月)庚辰朔,武則天復親饗明堂,大赦改元。二月,武則天又御明堂,大開三教講論,內(nèi)史邢文偉講《孝經(jīng)》,命侍臣及僧、道等以次論議。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在明堂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革命后,武則天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大享明堂的活動。天授二年(691)正月癸酉朔,武則天始受尊號于萬象神宮。乙酉,日南至(冬至),大享明堂,合祭天地。以周文王及武氏先考、先妣配,百神從祀,并于壇位次第祀之。如意元年(692)正月,武則天享萬象神宮,以魏王武承嗣為亞獻,梁王武三思為終獻,武則天自制神宮樂,用舞者900人。秋九月,武則天御萬象神宮,受尊號,赦天下。長壽二年(693)春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長壽三年(694)秋九月乙未,武則天御萬象神宮,受尊號曰金輪圣神皇帝。延載元年(694)正月丙戌,武則天享萬象神宮。萬歲登封元年(696)四月朔日,武則天又行親享之禮,大赦并改元萬歲通天。第二天,又御通天宮端扆殿,令有司讀時令,布政于群后。九月,大享通天宮,以契丹破滅,九鼎初成,改元神功。神功元年(697)正月己亥朔,武則天享通天宮。圣歷元年(698)正月甲子朔冬至,武則天大享通天宮,接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令每歲首元日,于通天宮受朝,講時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諸州朝集使以上等禮列于庭。圣歷二年(699)正月,武則天告朔于通天宮。秋七月,因年事日邁,擔心自己的兒子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諸武梁王武三思等人不和,令明誓于明堂。長安四年(704),武則天又始制令元日明堂受朝,停讀時令。圣歷元年(698)甲子朔冬至,武則天又享通天宮。

  實際上,從明堂建成,歷經(jīng)武則天稱帝,從永昌元年(689)到長安四年(704),幾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圣殿成為了正殿,成為了她的統(tǒng)治中心。

  三、武則天重視明堂的動機和目的

  武則天如此重視明堂,其動機和目的是什么?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為了了卻唐高宗沒能建成明堂的遺憾

  武則天不僅倡導唐高宗封禪,也積極襄助高宗興修明堂。唐高宗三次下詔建明堂,都沒能如愿。作為妻子,武則天自認為有必要完成高宗的遺愿。除黃帝和夏商周三代國君外,帝王少有端居明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明制度,群臣紛爭不休。因此,武則天坤綱獨斷,認為諸儒們關于明堂當在都城南偏東三里之外七里之內(nèi)的說法是腐儒之論。武則天以為明堂不能離宮城太遠,遂毀乾元殿而就地建明堂,雷厲風行,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明堂,這充分展示了她的政治決斷能力。

 ?。ǘ榱孙@示政治權威,鞏固權力,為登基稱帝做準備

  武則天早有稱帝之心,但為使天下歸心,她采取了種種辦法,鐵腕鎮(zhèn)壓李唐宗室的叛亂;拜洛受圖,大封洛水和嵩山,宣揚天意;利用酷吏,鏟除政敵和宗室;利用佛教,制造女主可以王天下的輿論。而創(chuàng)建明堂,是她做稱帝準備的重要一環(huán)。明堂一說為周公所創(chuàng),系帝王布政、祭祀、朝會之所。武則天建立明堂的用意就在于宣示她將在這里祭祀天地、祖宗,接受朝賀,發(fā)號施令,以圖長期執(zhí)政乃至登基稱帝。明堂的建成贏得了不少贊歌,又恰在拜洛受圖之后,剛好暗合"恭承天命",意喻武則天當君臨天下,接受群臣朝拜。

  (三)為了鞏固統(tǒng)治,以使大周長治久安

  圣歷元年(698),鳳閣侍郎王方慶的奏書中說:"謹按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蓋所以順天氣,統(tǒng)萬物,動法于兩儀,德被于四海者也。"(《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大儒成均博士吳揚吾、太學博士郭山惲也說:"今明堂肇建,總章新立,紹百王之絕軌,樹萬代之鴻規(guī),上以嚴配祖宗,下以敬授人時,使人知禮樂,道適中和,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告五時帝于明堂上,則嚴配之道,通于神明;至孝之德,光于四海。"(《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武則天在明堂建成后的詔書中說:"夫明堂者,天子宗祀之堂,朝諸侯之位也。開乾坤之奧策,法氣象之運行,故能使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但敬事天地,神明之德乃彰;尊祀祖宗,嚴恭之志方展。……今以上堂為嚴配之所,下堂為布政之居,光敷禮訓,式展誠敬。"(《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二》)這樣就可以保證大周統(tǒng)治長治久安。因此,她每年都要在重要節(jié)日大享明堂,并且適時賞賜群臣、大赦天下,以籠絡人心。同時祭祀神靈,嚴配祖宗,以上天之意威攝天下,以孝德感化人民,以明堂布政宣示政策,教化民眾,同時還通過明堂告朔,敬授人時,頒布歷法,極大地方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一系列措施,無疑都起到了鞏固統(tǒng)治的作用。

 ?。ㄋ模榱死钗鋬杉业陌捕▓F結

  武則天晚年最頭疼的是皇位繼承人問題,經(jīng)狄仁杰等大臣的勸諫,考慮到自己死后配食、祔廟,遂復立兒子李顯為太子。雖然平息了李武兩姓長達八年的皇儲爭奪,但考慮到自己死后太子與諸武可能不相容,諸武"為唐宗室躪藉無死所",武則天就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女兒太平公主,與諸武"誓明堂,告天地,為鐵券使藏史館"。(《新唐書》卷七十六《則天皇后傳》)明堂立誓后,無論武則天與李顯、李旦的關系,還是李顯與武三思為首的諸武的關系,一時都融洽起來。

 ?。ㄎ澹┪鋭t天作佛教轉(zhuǎn)輪王的政治總部

  武則天修建的明堂,并非傳統(tǒng)儒家所謂的正式的聽政或布政場所,而是糅合印度和中國的君權觀念,統(tǒng)一中印禮儀和宗教儀軌的產(chǎn)物。武則天把明堂作為她的"轉(zhuǎn)輪王僧伽藍",明堂、天堂依照"阿育王僧伽藍"一寺一塔的規(guī)模,是武則天以佛教轉(zhuǎn)輪王自居的明證。武則天的尊號中多次使用"金輪圣神皇帝"稱號,就是最好的注釋。

 ?。╋@示其"超女"心理的有效途徑

  陳子昂《為程處弼慶拜洛表》稱頌武則天說:"陛下恭承天命,因順子來,建立明堂,式尊顯號。……登封泰山,七十四主;明堂布政,無三數(shù)君。誠以陛下道冠古今,恩溢天地。"(《全唐文》卷二百○九)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也沒獲得明堂布政之美。而每以前朝圣帝明王為比的武則天,自參政以來,常熱衷于發(fā)揮古代盛事,封禪和明堂布政最能滿足她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超女心理。因此武則天在稱帝、封禪、明堂布政方面,敢于沖破傳統(tǒng)文化的偏見,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展示了她非凡的膽略和政治才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