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傳著一則笑話:
上學的時候,將“English”讀為“應(yīng)給利息”的同學成了銀行行長;讀為“陰溝里洗”的成了小菜販子;讀為“因果聯(lián)系”的成了哲學家;讀為“硬改歷史”的成了政治家;讀為“英國里去”的成了海外華僑;讀為“應(yīng)該累死”的成了IT職員……
雖然是有些荒誕的杜撰,但不經(jīng)意間卻也道出一個實情:英語,在當今這個年代,無論是對于讀書的、工作的、做學問的,都至關(guān)重要。那個人人滿口“之乎者也”的“東方”已經(jīng)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人能說溜得讓外國人咂舌的英語,連菜市場的老太太都搭乘著奧運的熱潮會上幾句“Welcome to Beijing”的“新東方”。
笑話雖是調(diào)侃,但卻有著一種“新東方”的風格,不羈、尖銳、幽默、平實、真誠、智慧。這種風格我們是常見的,辛辣諷刺的作家或是針砭時弊的漫畫家大都有著這種令人忍俊不禁又發(fā)人深省的風格。他們的作品被包裝成一本本精美的圖書,成為開卷有益的最佳范本。但是這一次,書的作者換了一個人,他既非作家也非畫家,卻賦予了書本一樣的風格。而當書的封面換上他那張樸實的面孔時,就成為了完美組合——書如其人,其人如書。
俞敏洪其貌不揚,在創(chuàng)辦新東方之前,他的人生是那么平凡,甚至乏善可陳。只是各種場合的角落里被人遺忘的那一個。
俞敏洪魅力驚人,如今,無論是中國最普通大學的一隅,還是名震全球的普林斯頓大學令人神往的圖書館里,只要是黑發(fā)黑眼的莘莘學子,沒有人不知道俞敏洪的名字。甚至有人說,沒有上過新東方,沒聽過俞敏洪的演講,大學生活就是不完整的。
俞敏洪的魅力源自何處?自然不是他的偶像氣質(zhì),因為就他的外表看來,實在沒有暢銷書的精美包裝。他的平實,像是32開的學術(shù)書,淹沒于濟濟人海中。
他的魅力源自他的平民氣息。在新東方,他是最沒有架子的一個人。同事們可以亂批他,作為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屢試不爽的良方;在學生眼里,他像一個鄰居的叔叔,親切而體貼關(guān)懷。因此,對他最好的稱呼是“老俞”——就像每天早上在巷子口會遇見的那個熟人一樣。而這份平實,在一個浮躁的社會卻成為了彌足珍貴的品質(zhì),就像是陳年粗糙的手抄本,卻成為了好書之人爭相收藏的寶貝。
男人就是一本書前言從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奮斗歷程俞敏洪傳奇關(guān)于男人,有很多比喻,如酒,如茶……還有一種,如書。男人就是一本書,有的是外表華麗、內(nèi)容時尚的暢銷書;有的是不求包裝,以內(nèi)容厚重取勝的經(jīng)典名著;有的是難登大雅之堂卻非常實用的生活百科;有的是陽春白雪卻晦澀難懂的學術(shù)著作……每個男人,都可以在圖書館的陳列架上找到自己的屬類。而俞敏洪這樣的男人,定是藏于庫本館中的那一類。
庫本館中的藏品,可能是出身名貴,可能是年代久遠,可能是限量發(fā)行,可能是由名家簽名所贈。如果以上都不是,那么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其歷經(jīng)風霜。俞敏洪的入館原因,就屬于后者。
確實,俞敏洪就像是一本歷經(jīng)風霜的手抄本。初時,本沒有傳世的目標,也并無特殊之處,只是在一場場浩劫中,依靠九分堅忍和一分幸運堅持了下來。在堅持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了目標,而價值也不經(jīng)意間隨著歲月的流逝增加。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這最初的手抄本卻一不小心成為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身價倍增。
當2006年新東方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時,手抄本的傳奇故事達到了頂峰。最令人激動的,并不是新東方是中國第一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gòu),也不是俞敏洪頓時擁有了上億美元的身家,而在于那敲響的股市鐘聲見證了一個從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奮斗歷程。
作為一部電視劇,也作為一本書,《奮斗》很“火”。但在80后和60、70后眼里,是不同的“火”。在80后這里,“火”是“火暴”,屢創(chuàng)新高的收視和銷量榜上的赫赫戰(zhàn)績足以說明艷麗的青春有多吸引人。但在60、70后那里,“火”卻是“窩火”,“奮斗”是真正需要“奮發(fā)”、“戰(zhàn)斗”的,比起《奮斗》中的光鮮亮麗,他們所經(jīng)歷的那些灰頭土臉才更能道出什么是“奮斗”的過程、“奮斗”的精神??墒?,他們的故事卻缺少人來講述,被80后這些在他們眼中“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用這樣一種他們看來“輕浮”的方式搶占了“奮斗”這個本應(yīng)更有力量的關(guān)鍵詞。
或許,俞敏洪這本手抄本可以填補這個空缺。他的“奮斗”,滿足灰頭土臉的時代特征,卻并不沉重;他的“奮斗”,滿足幽默詼諧的時尚口味,卻并不輕佻?!霸⒔逃跇贰?,是新東方引以為傲的教學方式,也似乎是俞敏洪傳奇最合適的講述方式。當用一本那個年代最常見的手抄本講述一個年代的人最具代表性的“奮斗”故事時,一本書的內(nèi)容就高于了它的形式,而這正是大家孜孜不倦追求的東西。
俞敏洪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卻創(chuàng)造出了最不普通的事業(yè),一手締造了中國外語培訓的航母——新東方,親自演繹了一段傳奇。作為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他樂于把經(jīng)驗與眾人分享。在《贏在中國》中,他有很多經(jīng)典點評,最動人的莫過于“大樹小草說”:“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讓他產(chǎn)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像樹一樣成長。即使我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yǎng)分。你也許兩年三年長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后,在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一片陰涼,你能幫助別人。即使人們離開你以后,回頭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線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樹,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钪懒硕加杏??!?/p>
講這段話的俞敏洪,沒有澎湃激昂,卻自有一份激動人心的力量。就像他的新東方,在最真實、最踏實的學習中,卻給所有人一個夢、一個理想:人人都能成功,只要你想成為大樹,并為之腳踏實地地一點點奮斗。
作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