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是個感傷的話題。四年朝夕相處,一朝各奔東西,再見不知何時。
畢業(yè),也是個激動的話題,一旦邁出校門,踏上社會,學生時代的或光輝或低落都成過往,面對的是嶄新的生活。社會生活與校園生活的大相徑庭,會迫使很多人在畢業(yè)后面臨種種的嚴苛考驗甚至是殘酷抉擇。要生存,要發(fā)展,許多人往日的志趣、理想可能伴隨著大學生活的結束而煙消云散,隨風而逝。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贝嗽挶粡V為傳誦,它指出了真實生活中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人類生存的物質生活是基礎,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其次才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凹S土當年萬戶侯”云云,只能是心里喊喊過過癮。
俞敏洪畢業(yè)后留校教學,成為北大的一名英語教師。那時候教師的收入微薄,待遇也較低,當時流行的一句順口溜“當教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便是當時大學教師薪水低的真實寫照。
俞敏洪開始了清貧的職業(yè)生涯。
8平方米的房子
1985年,俞敏洪畢業(yè),正值北大公共英語系迅速發(fā)展,教師人才奇缺之際。習慣并漸漸喜歡上了這種在未名湖邊抱著字典散步的寧靜生活的俞敏洪,畢業(yè)時十分眷戀大學校園的寬松氛圍,他斗膽“混進”青年教師隊伍,一個禮拜授課八節(jié),月薪60元,就此拉開了他教育生涯的帷幕。
剛當老師那陣,學校分給俞敏洪一間8平方米的小地下室,整座樓房的下水管道剛好從他房間經過,24小時不間斷嘩嘩地響。
俞敏洪每天讀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感覺自己仿佛在水簾洞里的孫悟空一般。直到四年后,學校才將他從地下轉移到了地上,分給他一間10平方米的宿舍。那一刻,重見天日的俞敏洪感動得熱淚盈眶,遂決定把一生都奉獻給北大,奉獻給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yè)。
“我第一次在北大上課是在1985年,當時很緊張,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喜歡我了,因為我很幽默?!庇崦艉槌姓J,自己喜歡學生,喜歡教書這個職業(yè)。望著純真的眼睛,渴盼的目光,他感到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xiàn),自己的生命充滿了意義。在葫橋時,俞敏洪的快樂得益于生活的舒適,而現(xiàn)在,他的快樂更多地來源于學生們學業(yè)水平的提高。
俞敏洪沉浸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使命的自豪和驕傲里。他常常想起曹老師,這個在他生命轉折時期最重要的人,他們雖在不同的地方,卻做著同樣的事情。曹老師的教育觀和教學觀影響了他一生。“我覺得一個老師講課的魅力不在于是對知識的透徹講解,而在于指導學生的生活以及人生。”
不過,即使當了老師,俞敏洪依然不善于同人打交道,他的幽默雖然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卻在教師群體里沒有多少市場。他依然處在被邊緣化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改革開放之后第一輪出國潮高漲的時候,出國幾乎成了身價的標志,成功的風向標。當俞敏洪還在為10平方米的宿舍興奮不已的時候,他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好友卻早已嗅到了國門外美元所散發(fā)出來的誘人氣息。
“過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周圍的朋友們都失蹤了,最后接到他們從海外發(fā)來的明信片,才知道他們已經登陸北美。”俞敏洪回憶道。
222年的工資
俞敏洪寂寞的感情世界終于結束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在一支蠟燭的幫助下,俞敏洪勇敢地“撲上去”,終于為自己不太成功的大學生活勉勉強強畫上了一個遲來的句號。
“一個女人結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自己不再進步,卻能把一個男人弄得很進步或很失敗?!痹诶掀糯笕苏铡案C囊廢”的呵斥聲中,1988年的俞敏洪由“醉里挑燈看三國”轉為夜戰(zhàn)TOEFL和GRE,并最終通過了TOEFL和GRE考試。雖然分數(shù)不算很高,但畢竟撬開了出國的一條希望的門縫。
然而,時機是他力,并非自己所能掌握。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為出國而奮斗時,出于對當時政治環(huán)境等種種因素的考慮,美國一改前幾年的做法,對中國采取了緊縮留學政策。此后的兩年里,中國赴美留學人數(shù)大減,俞敏洪出國的希望變得渺茫起來。
經歷過三次高考的俞敏洪早已習慣失敗的滋味,他決心再次發(fā)揮堅忍不拔、鐵杵磨成針的毅力。出國如同他從前遇到過所有的困難一樣,是一座大山,而他照例用自己愚公般堅定不移的意志,一點一點挪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