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

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6)

道德情操論 作者:(英)斯密(Smith,A) 著,韓巍 譯


    ……

    尚處在童稚之齡的孩子是缺乏自我克制的。對于他來說,不管是害怕、痛苦還是生氣,都可以用大哭大叫來喚起保姆或父母的關心。當生活在這個關心的監(jiān)護人的呵護中的時候,他就沒有必要克制什么感情,除了過分地生氣以外。當孩子試圖發(fā)脾氣的時候,那些監(jiān)護人為了自己的安閑舒暢,往往會高聲訓斥和恐嚇孩子,使他保持安靜。這種行為明顯告誡了孩子:為了自己的安全,有必要抑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當達到上學或者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游戲時,他就會發(fā)現(xiàn),別的孩子沒有對他任何的偏愛和容忍。為了得到其他孩子的接納,避免受到孤立和敵對,甚至為了自己的安全感,他會學著壓抑自己的憤怒,以及其他的過激情緒,使身邊的小伙伴們能夠接受。他就這樣逐步進入了克制的大學校,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當然,再長的訓練和實踐也難以達到完美控制自己感情的程度。

    ……

    一個意志相對堅強地人可能會保持較長時間的鎮(zhèn)定,并盡可能使自己保持旁觀者對自己的那種感覺。當他能夠在巨大不幸的壓力面前保持鎮(zhèn)靜時,朋友們自然會對他報以敬佩之情。這種滿意會使他受到鼓舞,在樂觀情緒的促使下更加堅強的挺下去。他努力不去講起自己的遭遇,如果朋友們比較有修養(yǎng)的話,也不會在這方面挑起話頭。他會用各種玩笑話題使朋友們開心,如果非要講起自己的遭遇的話,他會用一種堅強和比較超脫的語氣進行講述。不過,如果他沒有太強的自我克制能力,這種努力就不會持續(xù)太長的時間。在談話時間較長之后,他會難以克制自己的種種本能,出現(xiàn)對自己的遭遇過分的悲哀嗟嘆。當代的風氣對我們身上的軟弱情感比較寬容。如果某人家里遭受了很嚴重的遭遇,一般習俗只會允許最親密的親戚朋友去家中探訪,而不允許比較疏遠的人前去吊唁。人們覺得關系親密的人會比較放得開,而且更能給不幸者以最貼切的關懷和同情。其實有惡意的人最愛混在最親密的朋友行列里進行所謂善意的拜訪。這時,即使最脆弱的人也會努力保持堅強鎮(zhèn)定,用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回擊來人那惡意的蔑視。

    如果一貫具有果敢堅定品質、聰明誠實的人,同樣具有了嚴格的克制能力,那他無論面臨如何復雜的局面,不管是激烈的黨派斗爭,還是慘烈的戰(zhàn)爭,他都會成功地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和激情,并在不管是單刀赴會還是舌戰(zhàn)群儒時,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時,不管面對敵人還是朋友,都保持冷靜和理性。即使在極短的瞬間內,他也不會忘記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公正旁觀者,正在對他的行為和感情進行著監(jiān)督;他更不敢在任何時刻忘掉自己的良心。他已經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就是時時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評價自己和與自己有關的事物。這種習慣不僅約束了他外在的言談舉止,更規(guī)范了他的內心情感世界。他完全認同那個公正旁觀者的感受,幾乎和他融為了一體。對于他來說,唯一值得嚴格恪守的指令,只能來自那個偉大的旁觀者。

    ……

    32 所謂責任感

    所謂責任感,正是對這些普遍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這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很多人唯一的行為規(guī)范。許多人一輩子大概從來沒有感受到過別人對他們行為所表示的贊許之情,但他們的行為是中規(guī)中矩的,尊重自己覺得已經確立了的那些行為準則,絲毫不敢逾越它們,就這樣終其一生,也沒有受到過什么嚴重的指摘。一個人可能天性冷淡寡合,很少具有感恩之情。但如果他確實受到了他人很大的恩惠,并且很有道德修養(yǎng)的話,他會明白缺乏感恩之情的人的行為是多么討厭,知恩圖報又是多么的讓人愉悅。所以,他雖然內心里沒有任何的感恩念頭,但還是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對恩人顯示感激,顯出感恩戴德的樣子。他會定期拜訪那位恩人,在恩人面前恭順有加;在談到自己的恩人時,他會用非常恭敬的言辭,并會把得到的種種恩惠都掛在嘴邊上。他會不失一切機會對過去受到的恩惠進行某種報答。他這么做的動機可能出自對于已經確立的責任規(guī)范的尊重,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按規(guī)范辦事的愿望。他行動時未必有任何虛偽與狡詐,也沒打什么指望獲得更多恩惠的小算盤,和在恩人與公眾面前做戲的想法。同理,一位妻子對丈夫也未必有多么感情深厚、琴瑟和諧,但如果她具有道德修養(yǎng),會努力做出存在那種感情的樣子,注意關照體貼自己的丈夫,做到忠誠和賢淑,恪盡一個妻子的本分。這里談到的這位朋友和妻子,可以肯定都不是最好的朋友或者妻子。雖說他們會有履行自己責任的認真而迫切的愿望,但還是難以達到發(fā)自內心、體貼入微,把很多需要表現(xiàn)其存在的機會拱手錯過。如果具有那種和自己地位相稱的感情,就不會錯過這些機會了。當然,他們即使不是最好的朋友或者妻子,但起碼可以是第二流的。正是由于對普遍行為規(guī)范的尊重,他們才會在大節(jié)上保持完美。只有那種最幸運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感情與自己的地位配合得天衣無縫,并能適應任何最微小的變動,在所有的社交場合都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絕大多數(shù)人是永遠達不到這種境界的。不過,通過教育訓練,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這些普遍規(guī)范,并且在一生中都不會有重大的污點和受到指摘。

    如果一個人做不到對這種普遍原則的神圣尊重,他就成不了一個很值得信賴的人。正直守節(jié)的人和卑劣無恥的人的根本區(qū)別,就是是否遵守這種普遍原則。正直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堅定不渝地奉行這些準則,并在一生中都不會動搖。卑劣者的行為隨著心情、愿望和動機的變化而變幻無常,不可捉摸。而且,既然人的心理都是變化無常的,如果沒有對普遍原則的尊重的話,即使是平時很有理性的人,也往往在不經意間做出最不應該的事情,甚至都說不清楚他到底為什么會這么做。一位朋友可能會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來造訪,如果依照當時的心情,你很可能把這種拜訪當成一種莽撞的騷擾。如果這種想法占據(jù)了你的思維,即使你沒有忘記禮數(shù),你的言談也會讓他覺得冷淡和無禮。只是出于禮貌和好客的普遍原則,你才不會表現(xiàn)得那么粗魯。過去的經驗已經培養(yǎng)起了你對這些準則的尊重,使你的行為在那些場合都能做到得體恰當,也不會受到心境變化的各種影響。反之,如果沒有對普遍原則的尊重的話,恐怕像彬彬有禮這種很容易做到、平時人們也不會故意唱對臺戲的事情,也都難以維持,使公正、忠誠、貞潔等節(jié)操都很難保障,至于那些對人類的本性有著很大的限制與束縛的責任,更是難以維持。這些普遍責任是我們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如果它們沒有深入人心,我們的社會就會在瞬間崩潰。

    33習慣和風尚對我們關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響

    一幢施工精良的建筑可以存在好幾個世紀,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可以通過口耳相傳流行很多代,一首動人的詩歌可以流芳百世。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風格、情趣或手法,這些藝術作品可以流行很多年。人們在一生中看到這些藝術形式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機會并不多,也沒有機會了解不同的年代和國度里的流行藝術,因而難以無任何偏見地把他們與自己身邊的流行時尚進行比較。所以,幾乎沒有人認為藝術品的審美標準隨著習慣和風尚而變化。他會覺得那是以理智、天性為標準的。不過稍加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建筑、詩歌及音樂受到習慣和風尚的影響,絲毫不遜色于衣服和家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