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的是,魯莊公沒有看錯人,在接下來的坷地會盟中,曹沫的壯舉為魯國贏得了尊嚴,并奪回了因戰(zhàn)爭而損失的國土。
齊國停止侵犯魯國,條件就是魯國割讓遂邑之地給齊國,并與齊國結盟,做齊國的附屬國,聽齊國的指揮與調遣。
齊國與魯國約定,在坷地舉行會盟,簽訂協(xié)議。
曹沫與魯國的十一個大夫,尾隨魯莊公,面色黯然的來到坷地一座祭臺邊。魯國先到,齊國姍姍來遲。齊國的隨從氣勢與魯國的隨從形成鮮明的對比,個個盛氣凌人的樣子。
這天的風很大,祭臺上的火焰被風吹得呼呼作響。
魯國的隨員默不作聲,齊國的隨從交頭接耳,并時不時用一種鄙夷的目光掃向曹沫。
曹沫對此毫不在意,他面色冷峻,目光如電。
齊國的國君姜小白像黑社會老大似的,拉著魯莊公的手,顯得很親密的樣子,又拍拍魯莊公的肩膀,說如今齊魯倆國在同一條船上了,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而魯莊公心里很不好受,勉強擠出來的笑容比哭還難看。他希望快點結束這喪權辱國的結盟儀式。
曹沫銳利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過魯莊公和姜小白,誰也不知道曹沫的身上暗藏了一把短劍,即使最親近的魯莊公他也沒有告訴。
站在姜小白旁邊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老者,此人正是齊國大名鼎鼎的功臣管仲。
曹沫注意到了管仲,看到管仲,曹沫感慨萬千,往事如風。
想當年,姜小白還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管仲護送齊國的公子糾來魯國避難,魯國的國君熱情款待管仲。也就是在那時候,曹沫結識了管仲。曹沫不是一個很善于交際的人,除了魯莊公以外,他也沒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但第一眼看到管仲就產生了一種結交的欲望。管仲也很欣賞曹沫的為人,說他有大俠的風范,兩人遂一拍即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雖也想不到今天,曾經的老朋友現在卻成了敵人。世事難料,滄海桑田,曹沫想,什么時候能夠再與老朋友痛痛快快的飲上三杯呢。
管仲也注意到了曹沫,一種復雜的情愫油然而生,如果要他選擇,他當然不會選擇與曹沫為敵,可是他沒得選擇。管仲曾親眼目睹曹沫在沙場上的勇猛,那氣壯山河的氣勢深深的感動了他,這也是為什么曹沫三次敗北卻沒有被齊軍殺死也沒有被齊軍俘虜的原因,不排除管仲有意要放過他。
結盟儀式正在緊張的進行著,當所有的人把目光聚焦在魯莊公和姜小白的身上時,曹沫突然一躍而起,瞬間躍上了高臺,并在高臺上的侍衛(wèi)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曹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鋒利的短劍抵在了姜小白的脖子上。
魯莊公完全沒有料到曹沫還有這么一手,他蒙了,不知道曹沫到底要干什么。
而姜小白更是臉色蒼白,因為只要曹沫稍微一用力,他的喉管就會斷裂。
他極力掩飾慌亂的病情,故作鎮(zhèn)定的說:"你是何人?要對……寡人……怎樣?"姜小白不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可他說這話的時候依然結結巴巴。
旁邊的管仲也束手無策,他倒吸一口涼氣,他低估了曹沫的勇猛。
曹沫冷冷的說:"請歸還魯國的土地。"姜小白明白了曹沫的用意,同時斜著眼睛瞟向魯莊公,以為這是魯莊公的計謀。
曹沫接著說:"這是曹沫一人所為,與魯國的國君無關。"好漢不吃眼前虧,姜小白慌亂的說:"寡人答應歸還魯國的土地。"姜小白說完,曹沫就放下了匕首,泰然自若,像什么事情也沒發(fā)生似的。
全場的人都傻了眼,這樣驚險刺激的情節(jié)似乎只有在說書人的口中才可以聽到,侍衛(wèi)們也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是好。
還是管仲老練,他高聲宣布:"盟誓完畢,請魯君下臺。"面如土灰的魯莊公匆匆下臺,曹沫跟在魯莊公的后面,不緊不慢,不卑不亢。
這時,姜小白卻突然拔出他的寶劍,對管仲憤怒的說:"你為什么放掉他,你以為寡人的劍殺不了他嗎?"幸好曹沫遇到的是管仲,關鍵時刻,管仲,這位昔日的好朋友又幫了他一個大忙,要是管仲也站在姜小白這一邊的話,曹沫必死無疑。即使魯莊公也保不了曹沫,為了保全自己。魯莊公不得不把曹沫交給姜小白處置。但是,管仲卻說:"不可,大王,您已經答應把土地還給魯國,君主無戲言,請不要失信于天下。"姜小白冷靜的想了想,說道:"那就照你說的去辦吧,齊國地大物博,也不缺那幾塊土地。"至此,曹沫的目的已經達到,多年來報答魯莊公的夙愿終于實現。
曹沫回國后,魯莊公為曹沫舉行慶功宴,宴會那天,所有的人都到齊了,卻怎么也找不到宴會的主角曹沫。侍衛(wèi)給魯莊公送來一封信,那是曹沫的訣別書。里面有將軍的金印和幾行離別的感言。魯莊公看著信,一滴淚落了下來。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知道曹沫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