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我專攻幼兒教育專業(yè)的緣故吧,每次碰到親友,我們都會談論有關(guān)幼兒教育的問題。對親戚朋友家孩子的問題行為,我還可以大致判斷出原因,但要是素不相識的人來咨詢,就有點困難了。就像孩子生病時,如果大夫不進行問診,就無法判斷出孩子究竟得了什么病。同樣,如果沒見到孩子,光聽父母講,就很難找出問題行為的根源。
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原因往往出在父母那里,也可能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對于希望孩子每次考試都考100分的父母來說,如果孩子只拿到了95分或90分,就會被認為是偷懶了。而對那些孩子平常只能拿60分或70分的父母來說,假如孩子考了90分或95分,他們就會非常高興。因為父母的期望和想法不同,同樣的分數(shù)可以是問題,也可以是喜訊。
如果大人的期望值過高或期望方向發(fā)生錯誤,孩子就會出現(xiàn)問題行為。當然,也有可能是父母以外的原因,比如受到朋友的影響等。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最主要根源。
首爾有一個小區(qū)里的父母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有一對姐弟,姐姐6周歲,弟弟4周歲,他們每天都要去游泳館、美術(shù)學校、鋼琴學校和跆拳道訓練中心。突然有一天,姐弟倆一整天都沒有回家。媽媽到處找孩子,可哪兒都找不到。傍晚,兩個孩子終于筋疲力盡地回家了。"你們一整天都去哪兒了?"生氣的媽媽剛說了一句,4歲的小男孩馬上回嘴:"媽媽,誰讓你生了我!"原來這兩個孩子在離家很遠的兒童樂園里玩了一整天。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各種學習課程是孩子逃學的最主要原因。那么,是這兩個孩子的行為有問題呢,還是媽媽的要求太過分了呢?
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有其原因。那些心中積累了挫折感、不安感以及悲哀和恐懼的大人可以通過洗衣服、看電影、抽煙等方式來緩解心理問題,而孩子心里的郁悶只能通過行動表現(xiàn)出來,比如掐人或打人,扔東西或砸東西。當孩子說"我想死""媽媽壞"之類的話時,表明他心里有個結(jié)。只有當孩子有了"生氣""害怕""傷心"等情緒,他們才會說粗話或者行為變得粗暴。在外面玩了一整天的那對姐弟是因為每天排得滿滿的課程而感到心煩,加上自己又沒聽媽媽的話,認為肯定會挨罵,所以才會采取這種行動。
有一次,我給幼兒園孩子的家長講課。其中有一位媽媽跟我訴苦說:"我家孩子說話總愛帶'死'字,真是傷心死了。"我跟那位家長說:"好像您也喜歡說'死'這個字啊。"孩子媽媽說:"我沒有呀。"這時旁邊的另一位家長提醒她說:"哎呀,你剛才確實說'死'這個字了。"有時候大人無意間說的話或做出的行為讓孩子心里積累了過多的不滿,才使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行為。對待孩子的問題行為,首先不應該只是責怪孩子,而應該先想一想孩子為什么會那樣做,然后再作相應的努力來解決問題。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與孩子聊天。當孩子能跟父母說出自己的"生氣""傷心""恐懼"時,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確立自己將來的行動方向了。
不要期望養(yǎng)一個像玩具娃娃一樣沒有任何問題的孩子。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父母應該正確對待它,并尋找解決的方法。在一點上我就覺得非常對不起我的3個女兒。因為我是專攻幼兒教育的,所以周圍的人們都認為我的3個女兒應該是善良、聰明、懂禮貌的理想型孩子。其實作為普通人,她們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而她們的私生活也總是因此受到干擾。我為此深感內(nèi)疚。
孩子在失敗中學習,在困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并且給孩子一個在失敗中站起來的機會。父母也不可能是完人,所以更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行為的好壞,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孩子。這樣父母和孩子都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幸福。人的一生不可能一點錯誤都沒有。教育專家的孩子也會犯錯誤,也會吵鬧、哭嚷。如果說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們知道應該認真聽一聽孩子所講的話,并且在孩子傷心時能感同身受,然后想辦法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不應該只有專家才能做到,而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