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第三版)(1)

曖昧的日本人 作者:李兆忠


這是一本解讀日本人文化性格的書。

書名《曖昧的日本人》,是受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啟發(fā)。在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頒獎儀式上,大江作了題為《曖昧的日本的我》的演說,與前輩諾獎得主川端康成的《美麗的日本的我》唱反調(diào)。大江站在普世的價值立場,對近代以降日本的歷史進程作了深刻的反思,其中這樣論述到:“把國家和國人撕裂開來的這種強大而又銳利的曖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間以多種形式表面化。日本的現(xiàn)代化,被定性為一味地向西歐模仿。然而日本卻位于亞洲,日本人也堅定地、持續(xù)地守護著傳統(tǒng)文化。曖昧的進程,使得日本在亞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歐全方位開放的現(xiàn)代日本文化,卻并沒有因此而得到西歐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說,理解被滯后了,遺留下陰暗的一面。在亞洲,不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會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發(fā)處于孤立的境地?!?/p>

大江揭示了一個事實:在西方現(xiàn)代性全球擴張的背景下,日本以“脫亞入歐”始,以“非歐非亞”終,最后成為沒有歸宿的世界孤兒,可謂目光如炬。

那么,日本為什么會陷于如此尷尬的困境?這種“強大而又銳利的曖昧”又是怎么形成、并且纏住日本的?大江主要是從世界近代史的角度論述問題的,換一個角度看,這一切與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緊密纏繞。在我看來,是日本文化本身的“曖昧”,造成日本歷史處境的曖昧。

曖昧,自然不是日本獨有,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有它曖昧的地方,只是程度與表現(xiàn)方式有所不同罷了。然而,像日本那樣走得如此之遠,表現(xiàn)得如此極端,足以成為國民性格“品牌”的,卻是十分的罕見。

美國人類學(xué)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里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在美國曾經(jīng)全力以赴與之戰(zhàn)斗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琢磨不透的?!痹诿枋鲞^西方人對日本人矛盾性格的種種迷惑之后,他這樣概括--

所有上述這些矛盾成為有關(guān)日本論著中縱橫交織的經(jīng)緯,而且,都是千真萬確的。菊與刀,兩者都是一幅繪畫的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其罪惡所征服。他們的軍隊受到徹底的訓(xùn)練,卻又具有反抗性。

本尼迪克特依據(jù)西方的“罪文化”,將這一切現(xiàn)象歸究于日本的“恥文化”,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嚴密的邏輯推理,繞足了圈子,給人一種背舟過河的笨重感。這也難怪,作者既不懂日語,也沒有到過日本,能對日本文化作出這樣的概括,已屬難得,顯示了西方理性思辨的強大威力。但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更喜歡直接的、一針見血的把握。比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一句話就很有穿透力,他說:“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很特別,有必要記住這一點?!?/p>

這個“特別”是什么呢?概括起來,就是隱藏在曖昧表象之下、島國單一民族無以倫比的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也就是說,不管是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

追根溯源,這與日本文化的特殊構(gòu)造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文明起步較晚,日本文化在尚未發(fā)育成型的時候,就遭遇中國大陸先進文化的覆蓋,固有的原始性與外來的先進性結(jié)合,形成一種非驢非馬的“雜種文化”。日本實用性地消化了中國文化及印度文化,骨子里依然保持著土著性、野蠻性,于是形成一種奇特的文化景觀:有萬世一系的皇統(tǒng),卻無一脈相承的道統(tǒng);前者造成大和民族超常的凝聚力,表現(xiàn)為絕對的集團主義,后者導(dǎo)致日本文化的靈活性,表現(xiàn)為思維的相對主義,日本文化種種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藉此而生。周作人有一番話,揭示日本文化的二重性:“日本的上層思想界容納有中國的儒家與印度的佛教,近來又加上西洋的哲學(xué)科學(xué),然其民族的根本信仰還是似從南洋來的道教,他一直支配著國民的思想感情,少數(shù)的賢哲有時能夠脫離,或把他醇化些,可是不能動得他分毫,得到有事時主動的仍是那些神憑的英雄,演出來的便是那一套把戲。”可謂力透紙背。明眼人可以看破:日本縱有一千個曖昧,一萬個曖昧,一旦涉及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它從來不曖昧,只要有利于日本,怎么都行,甚至改變?nèi)朔N也行,廢除日語也行,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洲也行。惟其如此,歷史上日本時而開放,時而閉鎖;時而崇洋媚外,時而英美鬼畜;時而脫亞入歐,時而脫歐入亞,一切都以這個大前提為轉(zhuǎn)移。這種曖昧,其實是明確到極致的表現(xiàn)。

若將這一切還原到東瀛島國特殊的地理風(fēng)土,事情就更清楚了。東瀛島國本身就是一個“曖昧”的存在:孤懸遼闊的海洋,它介于封閉與開放、狹窄與遼闊之間;位于極東,使它在東亞冊封體系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與大中華帝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國際地位介于主屬之間;生存資源的匱乏與自然風(fēng)景的優(yōu)美,涵養(yǎng)了尚武與愛美的國民性;地震、火山、臺風(fēng)等天災(zāi),培養(yǎng)出搏擊命運、順從命運的二重性;四季分明、變動不居的地理氣候,發(fā)展了日本人的不勻整美感,視瞬間為永恒。這種特殊的地理文化風(fēng)土,無疑是造成日本文化“曖昧”的終極性因素。

--以上是《曖昧的日本人》的內(nèi)容梗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