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史家皆大頌特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思路,但毛澤東卻奇語驚人,別樹一幟,言之成理,堪稱卓見。
陳慶之:“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傳》載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澤東在該書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鉛筆劃了讀過兩遍的圈記。在目錄“陳慶之”三字旁,劃了兩條著重線。在傳記開篇的天頭上,連劃四個大圈,又用他蒼勁的筆跡,醒目地標(biāo)寫著“陳慶之傳”四個大字。在第一段介紹陳慶之生平的地方,毛澤東富含深情地批注:
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文內(nèi)許多地方,毛澤東又圈又點,劃滿了著重線,足見他閱讀之專注和傾情。
陳慶之是南朝梁武帝時出身寒門的著名武將。為人忠正耿直,有膽,有識,有才,建有赫赫武功。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魏徐州刺史元法儈降梁,梁武帝派陳慶之去接應(yīng),又讓他率軍隊護送豫章王綜入鎮(zhèn)徐州。魏十萬大軍抗拒,都被陳慶之挫敗了。后豫章王投奔了魏,陳慶之及時地“斬關(guān)夜退”,保全了軍隊的實力。
大通元年(527年),陳慶之攻打魏國的渦陽,魏派兵增援。有人說:派來的前鋒必定是精銳,打勝了算不上功勞,打敗了挫傷自己部隊的銳氣,不如不打。陳慶之說:魏兵是遠(yuǎn)道而來,征途疲憊,只要我們敢打,沒有打不敗的道理。他親自率領(lǐng)五百余兵卒奔擊,魏前鋒被破。陳慶之迅速占領(lǐng)了渦陽城,與攻城的魏兵,自春至冬,打了“數(shù)十百戰(zhàn)”。有人想退兵,陳慶之堅決反對。魏在城周圍修筑起十三座堡壘,被陳慶之先破了四壘,他把這四座堡壘的俘虜,全都割去了耳朵,讓其他九座堡壘的敵兵看,加強威懾力量。又鳴金擊鼓,奮勇進擊,魏兵大敗,渦水為之塞流。陳慶之乘勝又占領(lǐng)了城父。
也正是在這一年,魏國大亂,北海王元顥來降,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他回魏國為帝。陳慶之又屢挫魏軍。魏軍將領(lǐng)丘大千以精兵七萬,分筑九壘抗拒陳慶之。陳慶之從早到午僅半天的時間就攻陷了三壘,魏兵退。魏濟陽王元暉業(yè)以兩萬人來救,被陳慶之擊敗,暉業(yè)被擒。魏又派出大量援軍,據(jù)守滎陽。陳慶之軍中很恐慌,他對眾人說:“我等才有七千,賊眾四十余萬,今日之事,意不圖存,須平其城壘?!痹谒膭酉?,戰(zhàn)士們勇敢地攻下城池。入城后,又被圍,陳慶之率精兵三千人大破之,魏軍逃散降服。陳慶之護送北海王元顥以來,“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zhàn),所向無前”。
陳慶之破關(guān)斬將、所向無敵的英雄戰(zhàn)績,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果敢機智和軍事才能。這是軍事家毛澤東多次閱讀他的傳記的根本原因。
1969年,毛澤東已是76歲的老人,遠(yuǎn)離戰(zhàn)爭年代也已二十年,他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威武雄壯的經(jīng)歷,為陳慶之的事跡所引發(fā),從而心馳“神往”古戰(zhàn)場,產(chǎn)生“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千古共鳴。難怪他對“此傳”要反復(fù)閱讀呢!
“馬周才德,迥乎遠(yuǎn)矣”
毛澤東在讀《舊唐書》和《新唐書》時,對于《馬周傳》都十分重視,在許多地方劃了濃密的圈點,有的地方加旁圈,有的地方在天頭上加三個圈。
唐太宗貞觀年間,是被史家諛為太平盛世的時代,但是馬周卻以犀利的政治眼光,于太平中看到潛伏的危機,并敢于上疏直陳于皇帝面前。毛澤東讀了《新唐書》上這篇奏疏,于書上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