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我的作者們(三)

過得去 作者:楊葵


傅惟慈、董樂山

1990年前后,很多人在找一盤錄相帶,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新電影《基督的最后誘惑》,因為聽說它引發(fā)不少爭議,歐美多處教徒上街游行。我知道它改編自希臘人卡贊扎基的同名小說,所以在找錄像帶的同時,出于職業(yè)敏感,還在找這本書,想趁熱打鐵翻譯出版。年底終于找到了英譯本,下一步工作是找譯者,首先想到翻譯界老前輩傅惟慈。

此前曾隨朋友拜訪過傅先生。他住在新街口一個胡同里的胡同,獨門獨院。聽說那條胡同原本都是他家祖產(chǎn)。老先生特別可愛,玩心重,喜歡古典音樂,喜歡喝酒,喜歡和年輕人一起玩,常在家組織小型party,拌點涼菜,烤點面包,買點熟肉,大酒一喝至深夜,西式文藝沙龍氣息濃厚。

傅先生1923年出生,通曉多門外語,尤其精于德語、英語,他翻譯的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等等,都是我上中學時的摯愛。由他來譯,質(zhì)量絕對有保障。

一天下午,包里揣著《基督的最后誘惑》英譯本,求到傅先生門下。他說,書先放著我看看,然后再不提此書,只閑聊。先聊旅行。他說酷愛旅行,只要在家呆超過半年,就渾身癢,經(jīng)常背個小軍挎就出門了。他給我看他的護照,說記不清這是第幾本了。護照里,歐美多國使館的簽證花花綠綠,只剩一兩張空白頁,又該換新的了。

對旅行,我是井底之蛙,插不上嘴。后來又聊到,我也發(fā)燒古典音樂,老先生立時興趣大增,開了瓶紅酒,直聊到暮色四起。

過了些天,傅先生約我再次登門。他說書看完了,值得譯,不過太長了,一個人譯時間上有問題。他提出,由他找個人合譯。我心里正暗暗失望,心想肯定是要找個學生譯,再由他審校。萬沒想到他說:人選已有,比我小一歲的好友董樂山。

我一驚。傅、董二位都是多大的腕兒啊,隨便哪個肯親自動手已屬不易,居然還聯(lián)合?前所未有吧?

董先生真的答應(yīng)了,傅先生帶我同去董先生家簽訂翻譯合同。閑聊中,話趕話地,董先生講了段往事:商務(wù)印書館當年約他翻譯《第三帝國的興亡》,收到譯稿后,編輯部要找人審校。董先生說:愿審校就審校吧,不過能審校我稿子的人不多。商務(wù)還是請人審了,一共只挑出兩三處錯誤,經(jīng)與董先生討論發(fā)現(xiàn),還是審校搞錯了。董先生講完這故事說,不是我傲,是我在這書上花費的心血太大了,別人做不到,我有這份自信。然后,董先生順著這話頭說,現(xiàn)在人都沒什么耐心,做事都舍不得花工夫,出版物上錯誤連篇。你們作家社前兩年出版過我翻譯的《中午的黑暗》,封面居然把我的名字印成了董東山。這次要不是老傅來勸我,還夸你做事細心,我是絕不會再與貴社合作的。

傅先生譯前半部,董先生譯后半部,譯稿很快齊、清、定交來,精彩自不待言??捎袀€問題:他倆的語感有差異,傅先生奔放一些,如滔滔大河;董先生則以嚴謹見長,不溫不火,用詞非常謹慎。我做編輯,當然得解決這問題,可是面對當代翻譯界最高權(quán)威的手稿,不敢輕易下筆改動。

跟董先生說起這苦惱,他鼓勵說:在尊重原著和譯者雙方的前提下,文字統(tǒng)一的工作非常必要;與此同時,他又極其自信地說:我和老傅在準確一點上,應(yīng)該沒問題,改動時請格外注意。

編輯工作持續(xù)了近一個月之久,字斟句酌,我對譯稿做了極其細微的調(diào)整,主要是在兩人銜接的部分。

出書后,去董先生家送書,當時他沒多說什么,只說封面做得還行。那個晚上,我有點忐忑,我知道董先生會看,生怕自己的哪處改動會被董先生責備。

第二天剛一進辦公室,接到董先生的電話,電話那頭微笑著說:書看了,挺好的,哎呀,時間隔得久了,我都忘了自己是從哪章開始譯的了。我聽這話心花怒放,同時感激董先生之情在內(nèi)心涌動。我明白,他是以這種輕松的方式,肯定我的編輯工作。

1999年的一天,我在街上邂逅一位朋友,捧著一籃鮮花,正在等出租車。問他欲往何處,他說要去董先生家吊唁。我這才知道,董先生已去天國。

讓人欣慰的是,傅先生還硬硬朗朗的。大約三四年前吧,有天我在后海銀碇橋邊坐著吹春風,橋上風風火火沖下一輛自行車,騎車的竟然是傅先生,還那么精神矍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