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偶得高僧

永樂大帝 作者:商傳


奔喪奇遇

朱棣不甘心在北平做燕王,和幾個兄弟覬覦著皇儲的位置。正在這時候,發(fā)生了一件大事,讓他遇上一個人,更激發(fā)了他奪嫡之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事呢?又是哪位貴人助他一臂之力呢?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農歷八月十五那天,朱棣正在燕王府過中秋節(jié)呢,突然接到朝廷來的消息,京師里又出了一件大事。這一回可不是什么大案,但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原來是馬皇后于五天前病逝了?;屎蟛」剩@在當時算得上是頭等大事了。朱棣不容猶豫,急忙起身上路,趕赴京師,去為馬皇后奔喪。

前面說過了,朱棣本不是馬皇后所生,而是一位蒙古族女子碽氏所生。而且馬皇后實際上根本就未曾生育過。太子、秦王、晉王也都不是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燕王、周王都是碽氏所生。但是盡管如此,從太子到周王,大家都說自己是馬皇后所生,朱棣也不例外,自認是馬皇后嫡子。這次馬皇后突然病逝,為表孝心,他匆匆上路,趕往京師奔喪。

洪武十五年這一年,對于朱元璋來說,算是很不幸的一年。農歷五月,他剛剛死了皇長孫,過了三個月,皇后又病逝了。一年之內,兩件喪事。這時朱元璋也已經(jīng)五十五歲了,在那個年代,五十五歲就已經(jīng)算是個老人了,孫子夭折、妻子病逝對這樣一位老人的打擊是很沉重的。

朱元璋跟馬皇后的感情非比一般。那是同舟與共的患難夫妻。馬皇后父母早喪,因為父母與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有舊交,被郭子興收為養(yǎng)女。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后,得到郭子興賞識,便把這個養(yǎng)女許配給了朱元璋。那時候朱元璋沾了老婆的光,算是夫以妻貴。從此馬氏一直隨夫在軍中。有一次,朱元璋惹怒了郭子興,被關了起來,不給飯吃。馬氏當然心疼,怎么辦呢?連夜烙炊餅,又怕人發(fā)現(xiàn),就偷偷揣在懷里,悄悄給朱元璋送去,結果胸前的肌膚都被燙傷了。朱元璋與群雄逐鹿天下的時候,馬氏就帶著婦女縫軍衣、做軍鞋,把自己的細軟拿出來犒賞有功的將士。總之,馬氏對朱元璋幫助極大。

馬氏當了皇后以后,治理后宮的事情嚴而不苛,雖然出身不高貴,但真算得上德高望重,母儀天下(就是給天下的婦女做表率)了。據(jù)說,她經(jīng)常勸朱元璋要保全功臣,莫要濫殺無辜。這次病危,她自知不治,不肯服藥,也不肯讓人祈福。因為她怕服藥、祈福如果不靈驗,自己死后朱元璋會怪罪用藥無效的御醫(yī)和那些祈福不靈的官員們。

馬皇后的葬禮定在舊歷九月二十四日舉行。關于馬皇后入葬的事,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話說就在馬皇后要下葬的那天,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雷聲隆隆,雨瀉如注,葬禮無法舉行,眼看入葬的時辰已到,朱元璋感到十分惱火。因為舉行葬禮的時間是預先選好的,那都是算好的吉時,所以相關的官員們就難辭其咎了。就在這個時候,一位高僧站了出來,他名叫宗泐,官為僧錄司左善事,也就是當時負責管理佛教事務的官員。他一看龍顏不悅,趕緊上前向朱元璋說出了四句偈語。偈語是和尚們常用的一種特殊的文體,跟詩差不多,但內容講的都是一些佛家的哲理。宗泐究竟說出了四句什么偈語呢?他的話能不能緩解朱元璋的怒氣呢?

原來宗泐說的四句偈語是這樣的:“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齊送馬如來?!币馑际钦f,今天下雨是因為老天落淚,打雷是因為大地悲哀。他把打雷下雨說成是天地齊哀,這樣一來,馬皇后就成為西方的真佛了。你看,西天諸佛今天都來為馬皇后這位真佛送行,真是天地動容啊。朱元璋聽了這段話,立刻轉怒為喜,于是馬皇后的葬禮便在雷雨交加之中舉行了。

這個傳說是否屬實,現(xiàn)在很難考證。因為缺少當時南京的天氣情況記錄,不知道那天到底下沒下雨。但是宗泐是當時修養(yǎng)極高的僧侶,他不僅精通佛學,而且對于道家和儒家的經(jīng)典也極有研究。遇到這樣急迫的情況,他用自己的大智慧緩解了當時的困境,也說不定真的有這么一回事。

在這次奔喪活動中,除了有關宗泐的傳說之外,還有一個跟高僧們相關的插曲。

原來是朱棣和幾個封藩在外的藩王,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向朱元璋提出一個要求--因為他們不可能長期在京城為馬皇后守喪,所以請求可否派幾名高僧,分別隨他們前往封藩之地,為母后誦經(jīng)祈福。這在當時是一種孝心的體現(xiàn),當然很合朱元璋的心思。恰好當時就發(fā)生了馬皇后發(fā)喪過程中宗泐的那件事,于是朱元璋找來宗泐,交給他去辦理。宗泐除了請人選薦之外,自己也親自選定了三位高僧。其中的一位非比尋常的人物就安排給了燕王朱棣。

這一天,朱棣在皇宮中得到內侍通報,說有位高僧求見,便讓人請了進來。當朱棣看到走進來的這位高僧時,不由吃了一驚。只見這位高僧,長著一對三角眼,樣子十分古怪,史書中形容這位高僧時,用了這樣四個字“形如病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位和尚長得像一只得病的老虎,那該是一副什么模樣呀?那一定是雖有病態(tài)卻依然不減百獸之王的氣勢!朱棣立刻被這位怪僧吸引住了。進來的這位和尚法名叫做道衍,是由僧錄司左善事宗泐親自選給朱棣的。

有意思的是,兩個人雖然之前從未謀面,但相互卻都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應該就是一種緣分吧。在朱棣的眼中,這位怪僧不同尋常,心想一定能為今后所用;而在這位道衍和尚眼中,朱棣也不同于一般的藩王,不論氣質形象,都足以令人敬畏,日后必定是個明主。

從這一刻起,兩個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個不解之緣可不同于一般的緣分。他們兩個人的相見,命中注定了要改寫一段歷史。那么他們是怎樣改寫歷史的呢?這一判斷又從何得來呢?這兩個人物的碰面是如此傳奇,那么他們相見后都說了些什么呢?

有的史書是這樣描述他們初次見面的。道衍一見到朱棣,就對他說道:“大王若讓我隨您前往燕國,我一定給大王一頂白帽子戴?!边@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呀?要是碰上一個暈頭暈腦的藩王,也許還不明白道衍話中的含義??芍扉δ鞘呛蔚热宋铮宦牼兔靼琢?,道衍的意思是說要幫助朱棣當皇帝。“給大王戴白帽子”,言下之意是要在“王”字上面加上一個“白”字,那不就變成“皇”字了嗎?所以說他的意思就是要幫著朱棣當皇帝。

雖說是隱語,可難免傳出去讓人知道。這兩個人可也真夠大膽的!要知道這時朱元璋還在位,太子朱標也還在,他們就這么堂而皇之地打起皇位繼承的主意,實在令人有些難以置信。但是這段記述,卻為諸多史書所載,甚至在像李贄那樣的大學者的著作中,也記述了這件事。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話,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當時諸王覬覦皇位,已經(jīng)是公開的秘密。那么道衍憑什么就敢于打這樣的保票,說這樣的大話呢?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這里我們還真得花一點時間,說說這位高僧了。

高僧道衍

這位道衍和尚的確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他不是別人,他正是后來跟劉伯溫齊名、被傳說得神乎其神的明初兩大謀士之一的姚廣孝。就是他幫助朱棣奪取了皇位,成為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不過這時他出家為僧,法名為道衍,“姚廣孝”這個名字是他幫助朱棣奪得天下后,朱棣讓他恢復姓氏,欽賜給他的名字。

姚廣孝小的時候叫姚天禧,家住蘇州,祖父和父親兩代從醫(yī)。他自幼天資聰穎,對于祖?zhèn)麽t(yī)術并不感興趣,總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有一天,他走在蘇州城的大街上,忽然看到行人騷動起來,紛紛避讓至路邊。姚廣孝從人群中望去,只見大街上過來一隊人馬,中間一個人被前呼后擁,好不威風。原來是元朝的僧官出行。他打心眼里羨慕,從此下定決心出家為僧。

姚廣孝剃度出家是在元朝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要說也怪,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兩件十分巧合的事情。一件事就是姚廣孝出家,也就是在這一年,有一個和尚還俗投軍到了紅巾軍郭子興部下,這個和尚便是朱元璋。這兩個人,一個出家,一個還俗,偶然的兩件事,后來卻改變了歷史。

姚廣孝出家后,不僅學佛,而且拜了當?shù)匾晃挥忻牡朗繛閹?,向他學習陰陽術數(shù)之學,同時又研習兵法,再加上他自己在儒學上本來也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這個人博學而不迂闊,出世而不厭世,中年的時候就成為了一位兼通佛、道、儒的高僧。

元、明之際的蘇州是人才薈萃之地,才子云集。姚廣孝與這些才子們相交往來,他們這個圈子一共十個人,除了他是和尚外,其他都是當時著名的儒生,被當時人稱為“北郭十友”。了解姚廣孝的朋友們這樣評價他:“有當世才,雖自匿,欲有所用之?!币馑季褪钦f他有治世的才能,雖然隱匿起來別人不知道,但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這就好比當年隱匿在隆中被稱作“臥龍”的諸葛亮,必待有識之人以擔大用。

不過蘇州這個地方,元朝末年為張士誠占據(jù)。張士誠雖然不是能夠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但他卻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對當?shù)匚娜瞬攀慷Y敬有加,因此他的幕下也就網(wǎng)羅了不少文人。張士誠被朱元璋滅掉以后,這些文人到了明初,就成為有歷史問題的人物了。有的人雖然也做了新朝的官員,但卻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有些人陸續(xù)獲罪貶官,甚至還有的被朱元璋羅織罪名處死了。

比如有一個名叫高啟的人就是姚廣孝他們“北郭十友”中的一員。高啟是明初著名詩人,曾經(jīng)寫詩挖苦朱元璋后宮不嚴,說:“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夜深了宮禁森嚴,怎么還能有人來呢?這顯然是說朱元璋出身草莽,不懂后宮的管理,造成后宮混亂。而當時又確實有些功臣的子弟,經(jīng)常出入后宮,甚至還有人曾去偷看朱元璋俘獲的陳友諒的妃子。朱元璋知道后,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對高啟懷恨在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朱元璋這個記仇的小心眼的人,雖然當時沒有發(fā)作,但后來還是找了個機會,下令將高啟腰斬。不僅如此,朱元璋為了報復蘇州一帶的人追隨張士誠,建國以后特別對蘇州征收很重的稅賦。這時姚廣孝雖然已經(jīng)出家為僧,但是這些事情對他的政治立場肯定有所影響。所以我個人覺得姚廣孝在政治上是反對朱元璋體制的,說不定他認為既然你朱元璋安排了繼承人,那我就要與你對著干,幫助燕王朱棣推翻你的繼承者。我認為這樣的政治立場,成為他后來幫助朱棣打天下的主要動因。當然,能夠輔佐名君,成就大業(yè),也一直是姚廣孝的理想。

據(jù)說有一天,他出游來到嵩山,遇到了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袁珙看了道衍的面相后說:“好個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殺,是個劉秉忠之流的人物!”這劉秉忠是誰呀?劉秉忠是元朝初年輔佐忽必烈打天下的一位高僧。這番話正中道衍的下懷,他就是想找機會輔佐一位明君,幫他成就帝王之業(yè)。

還有一次,他和宗泐一起行至北固山,他隨性吟詩道:“譙櫓年來戰(zhàn)血干,煙花猶自半凋殘;……蕭梁事業(yè)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宗泐聽后說道:“你這豈是出家人應該講的話?”姚廣孝并不回答,僅報之以一笑。這幾句詩,實在不像出家人所作,倒像出自思緒深遠的政治家。但這才是真實的姚廣孝,我們對他的評價,絕不應該說他僅僅是位得道高僧,而應該把他看成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對于這些,宗泐都是十分了解的。既然如此,那為何宗泐還是要把他推薦給朱棣呢?是不是宗泐也很了解朱棣的心思呢?雖然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記述,但我們不由得不聯(lián)想一番。表面上看起來,姚廣孝和朱棣的相遇是一種巧合,其實這里面還是充滿了人為的因素的。

按照史書上的記述,姚廣孝是九月二十四日,也就是馬皇后發(fā)喪的那一天,從蘇州來到京師的。他很可能一到京師就去宮中拜見了朱棣。朱棣得到這樣一位高僧,自然十分高興,立即決定請他前往北平。而朱棣是在這一年的十月十八日離開京師回北平的,姚廣孝則是在朱棣返回北平之前的十月一日,也就是他抵達京師見到朱棣后的第六天,就動身北上了。看來這兩人真的都有點迫不及待了。

從姚廣孝上面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他這次去北平是跟衛(wèi)士們一起乘著有樓艙的大船上路的。對此,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好笑,所以他在詩中說:

石頭城下水茫茫,獨上官船去遠方。

食宿自憐同衛(wèi)士,衣缽誰笑雜軍裝?

夜深多櫓聲搖月,曉冷孤桅影帶霜。

歷盡風波難苦際,無愁應只為賓王。

這首詩收入姚廣孝的文集中,題目是《十月一日金陵發(fā)船之北平》,描寫的就是他離開南京乘舟北上的情形。他跟衛(wèi)士們路上吃住在一起,告別熟悉的江南,前往陌生的北國。這時已經(jīng)是初冬十月,霜寒之中,更有一種艱難之感。但他卻并無太多的離愁別緒,因為他感到已經(jīng)找到了可以輔佐的明主,終于可以有所作為了。

說起來也真是有趣,姚廣孝來到朱棣身邊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燕王府的護衛(wèi)將士們一起乘船趕路。他不僅跟朱棣有緣,還跟朱棣的將士們有緣,從上至下人緣都很好。朱棣與姚廣孝不謀而合的奪嫡行動,從此正式揭開了序幕。

王府秘臣

姚廣孝來到北平后,先是到大慶壽寺做了住持。當時這座寺廟就在今天的西長安街上,距燕王府很近,出入燕王府十分方便。這當然也是朱棣有意安排的。

這座寺廟里有兩座磚塔,一座七級,一座九級。那座九級的磚塔是元朝開國功臣怪僧劉秉忠?guī)煾档哪顾?,寺里還保留著劉秉忠寫的贊文。劉秉忠的墓就在盧溝橋北不遠的地方。姚廣孝來到北平后就去拜謁了,而且先后去了兩次,并且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良驥色同群,至人跡混俗;知己茍不遇,終身不怨……一朝風云會,君臣自心腹;大計業(yè)已成,勛名照簡牘。”這首詩似乎是在頌揚劉秉忠,說有本領的人就像一匹好馬,混跡在同樣顏色的馬匹當中,若遇不到知己,也不必抱怨。但是一旦機會來臨,君臣就可以同心,成就大業(yè),名垂青史。不過這里提到的君臣,也不知所指到底是忽必烈和劉秉忠,還是朱棣和他自己。

大慶壽寺離燕王府這么近,姚廣孝從寺中到王府,往來十分方便。再加上又是朱棣請來誦經(jīng)的高僧,于是他也就成了王府的???。朱棣經(jīng)常跟他避開旁人密談,所談的內容雖然史書不載,但從他們后來起兵奪位的舉動來看,顯然所談大都與奪位的事情有關。

朱棣回到北平的第二年,他的老丈人魏國公徐達奉朱元璋的命令到北平來主持軍務,可是不久就病倒了。等到病情稍稍好一些,就被接回京師南京休養(yǎng)。誰知幾個月后病情又突然惡化,不治身亡。我們前面說過了,后來有人傳說,徐達是被朱元璋送去的蒸鵝害死的。徐達死后,朱元璋倒是大示恩典--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讓徐達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隆重舉行葬禮。像徐達這樣的功臣,以這樣方式死去,是朱元璋最求之不得的結果,我們前面不是說過嗎,徐達是跟著朱元璋一塊起兵的兒時伙伴,是“發(fā)小”。這種有面子的死法,既保全了自幼的伙伴,又消除了一個掌握兵權的功臣。

那么朱棣對這件事會怎么看呢?

對于徐達的死,朱棣應該是亦悲亦喜。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徐達是他的老丈人,與他本來是有翁婿之情的。徐王妃與朱棣感情很好,她有喪父之痛,朱棣也難免會陪著傷感一番,這是一悲。但是徐達生前是主持北方軍務的主帥,他死了以后,再也不會有一個像他那樣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的軍事統(tǒng)帥了。朱棣作為北方三個主要藩王之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逐漸發(fā)展勢力,掌控軍權,這是一喜。而這對于朱棣來說,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前面說過,朱棣為了自己的地位,就連親生母親都可以不公開承認,何況徐達只是個老丈人。自古以來,帝王勛貴之家,爭權奪利,親情也只好讓位給權力了。

再說姚廣孝到了北平以后,表面上是個替朱棣頌經(jīng)、為馬皇后薦福的高僧,其實他從這時起,就成了朱棣的頭號軍師。他們不是要密謀奪位嗎?那么頭等大事就是抓軍權。要抓軍權,首先就要從北方軍衛(wèi)里的軍官入手。姚廣孝不同于那些不問世俗之事的高僧,他是講世用的,所以出入于軍衛(wèi)的將士中,時間久了,人們也習以為常,而且將士們對這位高僧也十分崇敬,慢慢也就沒有人覺得與一個和尚來往有什么不合適了。

不過這個時候朱棣還不能代替功臣,他要想抓到軍權,還只能先去結交北方軍衛(wèi)中的將士,等待時機。他在這方面做得很是聰明。

有一天,朱棣在王府中得到傳報,大將軍藍玉前來拜訪。藍玉是一個十分驕橫的功臣,當時正在主持北方軍務,他的軍隊就駐扎在北平附近??墒悄菚r朱棣跟他素無往來,他親自登門到底所為何事呢?原來藍玉率師北征,俘獲了一些名馬,特意選了一些來送給朱棣,目的也是為了結交朱棣。朱棣是以勇武著稱的藩王,當然喜歡好馬,心里很垂涎,可是這一回,他卻很嚴肅地對藍玉說:“這些名馬,尚未進獻給朝廷,我便接受了下來,這不是讓我對父皇不敬不孝嗎?”于是便一口拒絕了藍玉??墒钱斔犝f濟南衛(wèi)指揮僉事李彬,出征勇敢多謀,立下擒獲之功的時候,就連忙將李彬請到燕王府來,待之優(yōu)渥,格外親近。

朱棣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這里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對于那些朱元璋一心想除掉的功臣宿將,朱棣絕不能表示出一點過分的交往,甚至有意疏遠。因為他知道,那些功臣不僅不可能為己所用,結交他們,反而會引起朱元璋猜忌,這就叫做有害而無利。但這些青年將領就不同了,他們有才華,求上進,可是由于沒有老本,需要靠人提拔才能夠有所發(fā)展,因此如果能籠絡他們成為自己的心腹,將來必然能夠派上用場。

沒過多長時間,朱棣的這番良苦用心還真就派上了用場。是什么樣的機緣巧合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