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厝里來了一個化緣的和尚,穿著半舊皂色長袍,平底布鞋,卻留著頭發(fā)茬兒,腰板寬闊,甚有精神,初看像五十來歲,細看像六十來歲,若再觀察他言語行止,銀白發(fā)茬,也可看成是古稀之人。小孩子見著和尚,甚覺稀奇,便有兩三個尾隨他后面,嘰嘰喳喳。恰李福仁在廳凳上閑坐,那和尚見到,定定地看了片刻,道:“莫不是福仁哥?”李福仁張開嘴,道:“哦?我是喲,你是哪位呀?”和尚道:“我是長生,原來和你一起放牛的,你不記得了?”李福仁回想了一下,道:“哦,是你,都多少年不見了。有聽說你是在做和尚,卻沒想到今日到這里來。”當(dāng)下讓長生坐長凳上,握了他的手,聊了起來。長生道:“原是在縣里龍溪山的天王寺吃素的,住了五六年,那個寺里香火極旺,只是人員眾多,大為復(fù)雜。去年想找個清靜的小寺修行,尋到小嶺仔上的慈圣寺,那廟不大,分上下堂,在上堂住下,倒是過得悠閑清凈,如今要給大雄寶殿的諸佛重塑金身,便下來化緣了。村里經(jīng)濟好,做佛事的錢拿得甚是慷慨,化緣化得也好舒心!”李福仁道:“慈圣寺也算是增坂的村寺,你也算回了家了。”長生和尚道:“正是。你如今有幾兒幾女,晚景如何?”李福仁道:“我生有兩女四男,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兒、二兒也都娶了媳婦,生了兒女,三兒不孝,出外浪蕩去了,又有細兒在給人看池,甚是孝順,我們老兩口跟二兒家合吃,生活平平淡淡的。只是有一樣甚是愁人:沒有一個兒子肯接了我地頭的活兒。”長生和尚道:“甚好甚好,老來如此,已經(jīng)不易了?!碑?dāng)下李福仁要留長生吃飯,長生道:“吃飯可以,我是吃百家飯的,倒也不客氣。只是現(xiàn)在沒到吃飯的點,我繼續(xù)挨家化緣去,把正事做了,再回頭上你這兒吃,咱們還要多多說話!”李福仁道:“也好,我只備你的飯等你?!碑?dāng)下長生和尚便到前廳,向各戶人家化去,完畢,又從前廳出門外去。
同厝的婦人小孩見李福仁與一個陌生和尚如此相熟,頗為好奇,都問了起來。那李福仁嘴拙,只斷斷續(xù)續(xù),眾人問一個他便答一個,能說多長便是多長,竟然把二人的淵源也說了個七八分。原來那李福仁和長生和尚自小都是給地主放牛的,相交甚好。只是那時節(jié)極窮,兩人常是半餓著肚子上山,小孩子家,喜歡邊放牛邊在山上挖東掘西地弄些野果野根吃,凡覺得上口的,都必拿嘴上嘗去。一日,兩人發(fā)現(xiàn)一種小果子甚是好吃,果兒比蟲卵只大一倍,紫色,密密麻麻跟葡萄一樣,一串串的,酸澀可人,只吃得舌頭發(fā)麻,嘴唇嘴角的紫色跟涂了彩似的擦不掉。日暮,兩人下了山,將牛歸了圈,回到家來。那長生,只過了晚飯工夫便渾身無力,昏然躺下,再也不省人事。家人便知是吃野果中毒了,卻也無法,眼睜睜看著他沒了氣息,痛哭一場后,便將家里板壁上七倒八歪的幾塊木板取來,胡亂釘了薄薄的棺材,將他小身子放進去,連夜送到后山的墳堆坑里埋了。
那李福仁,情況也如出一轍,只是藥性發(fā)作得慢些,也隨其后漸漸地沒了氣息。李福仁他爹也要連夜將他處理了——依習(xí)俗,若是小孩子夭折,連夜埋了,不至于有餓鬼來吵的;又因窮人家死了人,做不起排場,簡單迅速處理了為好——只是李福仁他娘甚是悲傷,邊哭邊道:“即便要埋,你讓我再看他一夜,天明了再埋不遲。你個沒出息的,也該去哪里尋塊好板子來!”李福仁他爹便去尋找好木板,他娘就哭了一夜,挨到天亮——也是天不該絕,李福仁居然悠悠醒來,恍如睡了一覺。他娘抱著他哭叫道:“兒呀,你去陰間走一趟又回來了,是知道娘舍不得你吧!”又沖著他爹喊道:“快把那破板子扔了,我兒命撿回來了!”長生的父母聽得李福仁復(fù)活了,聽眾人分析道:“那野果只是把人醉倒,并非把人藥死!”便急急去后山,把長生挖了出來——那長生,也將將從那七孔八竅的破棺材里醒來。
后,長生的爹死了,長生的娘帶了他改嫁到別村去了。長生長大成人,到六都一戶人家家里上門,婚后,卻住家不下,心亂如麻,便跑到附近寺廟里住,才得心靜。后來被家人叫回來一次,還是住不下,又回到廟里——人說他身上是佛骨,吃素的命,勉強不來的。從此便做和尚,流轉(zhuǎn)于大寺小廟。后來的情形,李福仁只是偶爾聽得人說,所知甚少,有些情況還是李兆壽去六都說書時聽說的。
同厝的婦人小孩見李福仁與一個陌生和尚如此相熟,頗為好奇,都問了起來。那李福仁嘴拙,只斷斷續(xù)續(xù),眾人問一個他便答一個,能說多長便是多長,竟然把二人的淵源也說了個七八分。原來那李福仁和長生和尚自小都是給地主放牛的,相交甚好。只是那時節(jié)極窮,兩人常是半餓著肚子上山,小孩子家,喜歡邊放牛邊在山上挖東掘西地弄些野果野根吃,凡覺得上口的,都必拿嘴上嘗去。一日,兩人發(fā)現(xiàn)一種小果子甚是好吃,果兒比蟲卵只大一倍,紫色,密密麻麻跟葡萄一樣,一串串的,酸澀可人,只吃得舌頭發(fā)麻,嘴唇嘴角的紫色跟涂了彩似的擦不掉。日暮,兩人下了山,將牛歸了圈,回到家來。那長生,只過了晚飯工夫便渾身無力,昏然躺下,再也不省人事。家人便知是吃野果中毒了,卻也無法,眼睜睜看著他沒了氣息,痛哭一場后,便將家里板壁上七倒八歪的幾塊木板取來,胡亂釘了薄薄的棺材,將他小身子放進去,連夜送到后山的墳堆坑里埋了。
那李福仁,情況也如出一轍,只是藥性發(fā)作得慢些,也隨其后漸漸地沒了氣息。李福仁他爹也要連夜將他處理了——依習(xí)俗,若是小孩子夭折,連夜埋了,不至于有餓鬼來吵的;又因窮人家死了人,做不起排場,簡單迅速處理了為好——只是李福仁他娘甚是悲傷,邊哭邊道:“即便要埋,你讓我再看他一夜,天明了再埋不遲。你個沒出息的,也該去哪里尋塊好板子來!”李福仁他爹便去尋找好木板,他娘就哭了一夜,挨到天亮——也是天不該絕,李福仁居然悠悠醒來,恍如睡了一覺。他娘抱著他哭叫道:“兒呀,你去陰間走一趟又回來了,是知道娘舍不得你吧!”又沖著他爹喊道:“快把那破板子扔了,我兒命撿回來了!”長生的父母聽得李福仁復(fù)活了,聽眾人分析道:“那野果只是把人醉倒,并非把人藥死!”便急急去后山,把長生挖了出來——那長生,也將將從那七孔八竅的破棺材里醒來。
后,長生的爹死了,長生的娘帶了他改嫁到別村去了。長生長大成人,到六都一戶人家家里上門,婚后,卻住家不下,心亂如麻,便跑到附近寺廟里住,才得心靜。后來被家人叫回來一次,還是住不下,又回到廟里——人說他身上是佛骨,吃素的命,勉強不來的。從此便做和尚,流轉(zhuǎn)于大寺小廟。后來的情形,李福仁只是偶爾聽得人說,所知甚少,有些情況還是李兆壽去六都說書時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