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阿波廖克美不勝收、充滿智慧的生活,好似陳年佳釀令我醉倒。在諾沃格拉德-沃倫斯克,在這座倉促攻陷的城市內(nèi)東倒西歪的斷垣殘壁間,命運將一部遁世的福音書扔到了我腳下,我發(fā)誓要以潘·阿波廖克為楷模,把像蜜一樣甜的想像中的仇恨,對于像豬狗一樣的人的痛心的蔑視,默默的、快慰的復(fù)仇之火,奉獻(xiàn)給我新的誓愿。
在那名外逃的天主教教士家里,墻上高掛著一幅圣像畫,上書“施洗者之死”。我一眼看出施洗約翰的像是照我見到過的一個人畫的。
我至今記得:夏晨的寂靜猶如蜘蛛網(wǎng)般漫延于明亮、挺立的四壁間。一道筆直的陽光直射圣像畫的臺座。只見點點亮閃閃的塵埃飛舞于光柱之中。約翰頎長的身軀從壁龕深處徑直朝我撲將下來。這個骨瘦如柴的丑陋而又嚴(yán)酷的身軀上,莊重地披著黑斗篷。斗篷的圓紐扣上滴下閃閃發(fā)亮的鮮血。約翰的腦袋被人從皮開肉綻的脖子上斜砍了下來,盛放在由一名兵士用粗大、蠟黃的手指緊緊捏住的盤子里。死者的臉我覺得眼熟。這個秘密使我的心為之一震。盛放在盤子里的死者的臉原來是照那個出逃的教士的助祭羅姆阿里德先生畫下的。從他齜著大牙的嘴巴里游出一條小蛇,多彩的蛇鱗亮光閃閃。蛇頭呈柔和的粉紅色,烘托得斗篷益發(fā)黑了。
畫家的技法及其陰郁的構(gòu)思令我驚嘆。更令我驚嘆的是第二天我看到的掛在老教士的女管家艾麗扎太太雙人床上邊的那幅面頰緋紅的圣母像。兩幅畫上蓋著相同的印章。圣母的臉龐滿是贅肉——完全是艾麗扎太太的寫照。這下我已接近于解開諾沃格拉德市圣像畫之謎的謎底了。這謎把我引至艾麗扎太太的廚房,每到夜晚,古老的農(nóng)奴制的波蘭的幽靈們,便以一個瘋畫家為首,聚集到這個菜香撲鼻的廚房間來。然而潘·阿波廖克,這個使城郊的村鎮(zhèn)住滿天使,使猶太佬瘸子雅涅克躋身于使徒行列的畫家,果真是瘋子嗎?
他是在三十年前一個陰霾密布的夏日,由瞎子戈特弗利德引路,來到這個地方的。這對朋友——阿波廖克和戈特弗利德——走進(jìn)離城兩里路、開在羅夫涅公路旁的什麥列爾小酒店。阿波廖克右手提著顏料箱,左手牽著雙目失明的手風(fēng)琴手戈特弗利德。兩人打有鐵釘?shù)钠ばl(fā)出悅耳的聲音,給人以寧靜和希望。阿波廖克細(xì)脖子上圍著條金絲雀羽毛色的圍巾,瞎子頭上戴著頂羅蒂爾產(chǎn)的帽子,上面晃晃悠悠地插著三根巧克力色的羽毛。
兩個來人把顏料箱和手風(fēng)琴擱在小酒店的窗臺上。畫家解開脖子上的圍巾,那圍巾長得好似集市上的魔術(shù)師變出來的帶子,怎么也見不到頭。后來他走到院子里,脫光衣服,把冰涼的水潑到自己粉紅色的又干又瘦的身體上。什麥列爾的妻子給兩個顧客端來了葡萄干酒和一缽米餡肉卷。戈特弗利德吃飽后,把手風(fēng)琴擱到自己瘦骨嶙峋的膝蓋上,舒了口氣,將頭向后仰去,移動起他枯瘦的手指來。于是海德爾堡的樂曲聲便響徹在這家小酒店的四壁之間。阿波廖克用發(fā)顫的嗓音隨著瞎子的琴聲唱了起來。此情此景,仿佛把圣英捷吉爾達(dá)教堂的管風(fēng)琴搬到了什麥列爾的小酒店,由兩個披著花里胡哨的棉披肩、穿著打了鐵釘?shù)牡聡ば目娝?,并肩坐在管風(fēng)琴上彈奏。
兩個顧客一直彈唱到夕陽銜山。兩人把手風(fēng)琴和顏料箱放進(jìn)麻袋收好,隨后,潘·阿波廖克朝小酒店老板娘勃拉伊娜深深一躬,把一張紙遞給她。
“好心的勃拉伊娜太太,”他說道,“請接受一名流浪畫家、教名阿波利納里亞的基督徒給您畫的肖像,這既是我們窮苦人心意的表示,也是您樂善好施的證明。要是耶穌基督讓我多活幾年,并且使我的技藝有所長進(jìn),我一準(zhǔn)回來給這張肖像上色。我會在您的發(fā)辮上綴滿珍珠,在您胸前掛上綠寶石的項鏈……”
只見那張不大的紙上,用紅筆,柔軟得像黏土一樣的紅筆,畫下了勃拉伊娜太太在紅褐色的頭發(fā)簇?fù)硐碌男τ哪橗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