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 從克難坡到嘉峪關(guān)(3)

尋找巴金的黛莉 作者:趙瑜


就在這時,趙家父親趙廷雅,從太原給姐妹倆來信了。他牽掛著女兒“梅生子”,勸她中止流浪,繼續(xù)讀書,再圖前程。趙父執(zhí)意主張黛莉離開甘肅,前往北京去上大學。對于父親及六叔在山西事敵,黛莉本來就極度不滿,現(xiàn)在又勸她到日軍華北大本營北京去趕考,當然不會應從。盡管她渴望讀書,期盼進入大學之門,這一點沒有疑義,而生靈涂炭,國難當頭,烽火遍地,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盡為日本侵略者所造成。她怎能在滴血的刺刀下,把書本讀進去?于是,黛莉回應父親:我寧肯永遠浪跡天涯,也絕不到日軍占領(lǐng)區(qū),去接受奴化教育。老人對我和李彬重復說:我不要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我不去北京上大學!老人言及至此,情緒依然激動。

生活無比沉郁。

窮小姐趙黛莉,身無分文,一時間走不出姐姐家門了。到這時她才知道,娜拉的確不具備獨闖天下、自立自強的能力。

這一天,黛莉隨同姐姐上了蘭州。她百無聊賴,閑得心慌,又想買幾本書看。此去蘭州,是為姐夫的“賑濟第二十工廠”購進羊毛。這位廠長姐夫,曾用名叫李鴻楨,留洋英國學習毛紡印染輕工業(yè),1949年以后,曾任北京清河毛紡廠工程師。當年他創(chuàng)辦的天水紡織廠,后來成為當?shù)匾患掖笮推髽I(yè)。

趙家姐妹一到蘭州,即有豪門大佬出面招待。此公不是別人,正是寧武巨富、民國聞人南桂馨的長子南映庚。前頭有述,趙、南兩家,上一輩就是親戚了。南映庚由國民政府財政部派駐西北,擔任蘭州區(qū)銀行及四明分行監(jiān)理官,此前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第三處處長,地位顯赫。

不知何時,寧武巨戶南桂馨家族,介入了四明事務(wù),且有大公子南映庚深入蘭州,出任財政部監(jiān)理要職。不難想見,當此動蕩歲月,更偏遠地面,南家公子與趙家姐妹相逢,自是熱忱四溢,感慨萬千!兩家人許多體己話訴說不盡。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次南、趙兩家年輕人他鄉(xiāng)逢聚,對于黛莉今后命運構(gòu)成極大轉(zhuǎn)折。

命運這東西,說是偶然,實為必然。

南映庚得知,梅生子——趙黛莉尚且閑居姐姐家中,無事可做,當即出面幫忙。他亦有能力幫得這個忙。

知識女性趙黛莉,從此成為蘭州四明支行屬下一名職員。她很快學會了打算盤,同時兼任中英文翻譯工作。生存需求大于探索,大于追尋,大于奮斗,大于對他人的拯救。她漸漸疏離了曾經(jīng)無比熾烈的革命理想,流浪的腳步中止在抗戰(zhàn)后方一家銀行柜臺之前。

生活重新顯現(xiàn)溫馨氣氛,還有暖色調(diào)子。

工作之余,黛莉重新捧起文藝類書籍,在躺椅上慢慢讀去。也許,她記起了巴金先生第二封信里那幾句話:“你得聽我的勸告,等候著將來。你不要老是想到犧牲,你也得有些享受。一個十七歲的女子,也應該過些快樂的日子。”

巴金還在第五封信中,對黛莉做進一步勸告:“你不過是十七歲的孩子。而中國還充滿著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第一批獻身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樣苛酷地責備你自己?!?/p>

第七封信,巴金先生對黛莉最后致言:“望你好好地活下去!”

——中國蘭州,這里沒有戰(zhàn)火。這里是和平寧靜的大后方,土地廣闊無垠,人心忠厚樸實,充滿甘甜愛意。銀行工作遮風避雨,條件相對好些。這一切,都比較接近人性,提升人們“好好活下去”的熱望。

誰也不曾想到,不久之后,平靜生活又起狂瀾,悲劇這才剛剛開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