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六:伯樂高浣心,引向文字道路
這一求索就求到現(xiàn)在了,其間變換身形于多家媒體。這不能不感謝我的伯樂高浣心,我十四歲的時候她發(fā)表了我第一篇文章,我拿著報紙是蹦回家的,稿費單子一直夾在書里不舍得取,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自己還寫了首詩。在我還不懂什么是新聞的時候就成了學生記者,交上去的稿子,估計跟今天梨花派差不多。高老師在那些四百字的稿紙上妙手回春,我幼稚的字里夾雜著她的連筆字,移花接木改頭換面,然后報紙上有了署著我名字的新聞報道。回家我媽就問:“這是你寫的嗎?”我只好老實交代,是高老師改的。當年那些被編輯過的稿紙在我腦子里印象很深,我對編輯這個職業(yè)充滿了崇敬。十幾年之后,當我迷茫地不知道未來在哪個方向的時候,高老師說:“干新聞吧?!庇谑牵矣指闪送?。
家底七:不是編故事能手
我不是個編故事的能手,所以我笨拙地只能在生活里尋找各種各樣的原形,還好,生活比我想像的豐富得多,不管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我驚嘆在平靜表面底下竟藏著這么多戲劇成分,甚至說出來,如果我不一再強調(diào)“這真的是真的!”別人沒準都不會相信。
家底八:段子里的人物都有原型
很多人充當了我故事里的原型,成為那些段子的證據(jù),他們樂此不疲,我在記錄的同時也被他們感染。來自民間的幽默感讓你在我們的臉上總能看見笑容,這多好。
家底九:讀者的惦記讓我受寵若驚
我經(jīng)常收到各種各樣的郵件,有個阿姨特意做了動畫送給我,說這是她這周剛從老年大學學會的,讓我心里熱乎乎的;有個住在東北一家血液病醫(yī)院的大學生說他化療的時候一直看我的書,那些段落讓他覺得這日子還是活的,他把我的書借給一個跟他得了同樣病的小女孩,那個女孩希望我寄一套書給她。那個郵件很長,我看著的時候一直在掉眼淚,寄去了幾套書,書到的時候他們發(fā)來了郵件,說一定會堅強地面對一切,再后來就沒有了消息,不知道他們好不好,找沒找到配型成功的骨髓;更多的人在郵件里說著自家的事,嘮嗑一樣,跟鄰居似的,天冷的時候他們說多穿衣服,天熱的時候他們說得防暑降溫,我嘻嘻哈哈地應(yīng)著,那穿越網(wǎng)絡(luò)的溫暖將陌生拆散,這樣的惦記讓我受寵若驚。
家底十:這本書是為紀念相遇
一年一年在忽然之間消失在生命里,像那些被扔進河里的石頭,再也浮不起來了。我們從妖蛾子里沉淀出來自生活的一百個瞬間,也許它們還在與你的生活摩肩接踵,也許它們只能算是個曾經(jīng)。權(quán)當是個紀念吧,紀念我們的生活,紀念一起閱讀這些文字的感受,紀念我們用這種方式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