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金花:八大胡同里的政治(4)
清朝既已垮臺,不許踏入京城的禁令也就跟著失效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賽姑今又來”,賽金花重又回到北京,此時的她雖然飽經(jīng)滄桑,卻依然風姿綽約,裝束鮮奇。她與國民政府的參議員魏斯里打得火熱,兩人同居在前門外的櫻桃斜街。
有人說賽金花天生就是克夫的命,她與魏斯里的幸福生活只持續(xù)了四年,魏斯里就因病去世了。從此以后,珠黃色衰的賽金花和一個保姆,搬到了北京一條叫做居仁里的小胡同里,那是靠近天橋的貧民窟。賽金花的日子如江河日下,主仆二人只能靠接濟為生。據(jù)說張學良、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等知名人士都曾接濟過賽金花。
1932年左右,北京《實報》主筆約同《晨報》、《大公報》、《北京晚報》、《庸報》等各報記者,一起對賽金花進行采訪報道,京城的老百姓一下恢復了對“賽二爺”的記憶。她再次聲名鵲起,不時有社會名流慕名前來拜訪。但此時的賽金花卻已看破紅塵。1934年10月,賽金花去世前兩年,天津《大公報》的記者前來采訪賽金花。賽金花雙目微合,表情平靜而肅穆。
訪談錄中有這樣兩句:
記者:女士一生經(jīng)過,如此復雜,個人作何感想?
賽金花:人生一夢耳,我現(xiàn)在念佛修行,懺悔一切。
這可以看做賽金花對人世的最后回答。她一生遍閱炎涼,飽經(jīng)世變,看來是真的覺悟了。1936年冬天,賽金花油盡燈滅,享年六十四歲。她死后身無分文,多虧一些同鄉(xiāng)的名士發(fā)起募捐,總算為她辦妥了后事,并將她葬在陶然亭的錦秋墩上。如今墓地早已不存了。
當時的報上還刊登了一幅挽聯(lián),挽聯(lián)是這樣寫的:
救生靈于涂炭,救國家如沉淪,不得已色相犧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頌;乏負廓之田園,乏立錐之廬舍,到如此窮愁病死,無兒來哭,無女來啼。
凄涼如斯,她一生的情債想必也連本帶息地清償了。
賽金花的人生經(jīng)歷,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法國作家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在賽金花生前,曾樸以她為原型,寫了一部著名的小說《孽?;ā?。這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戲,娓娓敘述各個人物的生死悲歡,說盡了人生的哀愁。臺灣學者王德威曾有誅心之論:“《孽?;ā返暮诵?,是兩個女人對中國命運的操弄。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濫用,幾乎導致國破家亡;而賽金花這一出身歡場的‘美艷親王’,卻憑借名不正、言不順的權力,挽救了中國。賽金花也許從來不曾被尊稱為革命者,但她卻以最不可能的方式,重振了晚清時代中國的身體政治?!?br>
除此之外,還有以賽金花與瓦德西這段緋聞戀情為主線的長篇歌行:《前后彩云曲》,作者是樊增祥,時人比之為吳偉業(yè)之《圓圓曲》;更有五四時期的著名詩人、大學教授劉半農(nóng)和學生商鴻逵合作,親自采訪賽金花本人,訪談十多次,才宣告完成的《賽金花本事》。這本署名“劉半農(nóng)初纂、商鴻逵纂就”的《賽金花本事》,由北平星云堂書店出版,暢銷一時,引得影后胡蝶也萌動了演賽金花之心,但最后未能如愿。
賽金花一生性好自由,追求情愛,“九城芳譽騰人口,萬民爭傳賽金花”的描述應是不虛。適逢國家大變,一個煙花女子,偶然有了在歐洲生活幾年的經(jīng)歷,又意外地在戰(zhàn)火紛飛之中,與敵國元帥瓜葛在了一起,成了一場家國大戲的主角。她用肉彈抵御槍彈,用情色化解戰(zhàn)火,老佛爺、皇帝、大臣統(tǒng)統(tǒng)成了陪襯,這樣的傳奇故事,比那段屈辱的歷史更為耐人尋味。
從歷史上看,出生于1832年的瓦德西,時年已六十八歲,有人據(jù)此質疑說,他與賽金花的私情恐怕僅是傳言。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場跨國之戀,賽金花是否對辛丑和約發(fā)生過作用,從正史上可以說是無據(jù)可查,不過我國學者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jīng)在德國發(fā)現(xiàn)瓦德西衛(wèi)兵的日記,在這本日記里,有一些瓦德西與賽金花交往的細節(jié)。一百年前的北京寶貝,和她的風月政治學,在民眾的想象里終于掩面沉寂,與真實的歷史迷蒙交疊。
清朝既已垮臺,不許踏入京城的禁令也就跟著失效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賽姑今又來”,賽金花重又回到北京,此時的她雖然飽經(jīng)滄桑,卻依然風姿綽約,裝束鮮奇。她與國民政府的參議員魏斯里打得火熱,兩人同居在前門外的櫻桃斜街。
有人說賽金花天生就是克夫的命,她與魏斯里的幸福生活只持續(xù)了四年,魏斯里就因病去世了。從此以后,珠黃色衰的賽金花和一個保姆,搬到了北京一條叫做居仁里的小胡同里,那是靠近天橋的貧民窟。賽金花的日子如江河日下,主仆二人只能靠接濟為生。據(jù)說張學良、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等知名人士都曾接濟過賽金花。
1932年左右,北京《實報》主筆約同《晨報》、《大公報》、《北京晚報》、《庸報》等各報記者,一起對賽金花進行采訪報道,京城的老百姓一下恢復了對“賽二爺”的記憶。她再次聲名鵲起,不時有社會名流慕名前來拜訪。但此時的賽金花卻已看破紅塵。1934年10月,賽金花去世前兩年,天津《大公報》的記者前來采訪賽金花。賽金花雙目微合,表情平靜而肅穆。
訪談錄中有這樣兩句:
記者:女士一生經(jīng)過,如此復雜,個人作何感想?
賽金花:人生一夢耳,我現(xiàn)在念佛修行,懺悔一切。
這可以看做賽金花對人世的最后回答。她一生遍閱炎涼,飽經(jīng)世變,看來是真的覺悟了。1936年冬天,賽金花油盡燈滅,享年六十四歲。她死后身無分文,多虧一些同鄉(xiāng)的名士發(fā)起募捐,總算為她辦妥了后事,并將她葬在陶然亭的錦秋墩上。如今墓地早已不存了。
當時的報上還刊登了一幅挽聯(lián),挽聯(lián)是這樣寫的:
救生靈于涂炭,救國家如沉淪,不得已色相犧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頌;乏負廓之田園,乏立錐之廬舍,到如此窮愁病死,無兒來哭,無女來啼。
凄涼如斯,她一生的情債想必也連本帶息地清償了。
賽金花的人生經(jīng)歷,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法國作家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在賽金花生前,曾樸以她為原型,寫了一部著名的小說《孽?;ā?。這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戲,娓娓敘述各個人物的生死悲歡,說盡了人生的哀愁。臺灣學者王德威曾有誅心之論:“《孽?;ā返暮诵?,是兩個女人對中國命運的操弄。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濫用,幾乎導致國破家亡;而賽金花這一出身歡場的‘美艷親王’,卻憑借名不正、言不順的權力,挽救了中國。賽金花也許從來不曾被尊稱為革命者,但她卻以最不可能的方式,重振了晚清時代中國的身體政治?!?br>
除此之外,還有以賽金花與瓦德西這段緋聞戀情為主線的長篇歌行:《前后彩云曲》,作者是樊增祥,時人比之為吳偉業(yè)之《圓圓曲》;更有五四時期的著名詩人、大學教授劉半農(nóng)和學生商鴻逵合作,親自采訪賽金花本人,訪談十多次,才宣告完成的《賽金花本事》。這本署名“劉半農(nóng)初纂、商鴻逵纂就”的《賽金花本事》,由北平星云堂書店出版,暢銷一時,引得影后胡蝶也萌動了演賽金花之心,但最后未能如愿。
賽金花一生性好自由,追求情愛,“九城芳譽騰人口,萬民爭傳賽金花”的描述應是不虛。適逢國家大變,一個煙花女子,偶然有了在歐洲生活幾年的經(jīng)歷,又意外地在戰(zhàn)火紛飛之中,與敵國元帥瓜葛在了一起,成了一場家國大戲的主角。她用肉彈抵御槍彈,用情色化解戰(zhàn)火,老佛爺、皇帝、大臣統(tǒng)統(tǒng)成了陪襯,這樣的傳奇故事,比那段屈辱的歷史更為耐人尋味。
從歷史上看,出生于1832年的瓦德西,時年已六十八歲,有人據(jù)此質疑說,他與賽金花的私情恐怕僅是傳言。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場跨國之戀,賽金花是否對辛丑和約發(fā)生過作用,從正史上可以說是無據(jù)可查,不過我國學者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jīng)在德國發(fā)現(xiàn)瓦德西衛(wèi)兵的日記,在這本日記里,有一些瓦德西與賽金花交往的細節(jié)。一百年前的北京寶貝,和她的風月政治學,在民眾的想象里終于掩面沉寂,與真實的歷史迷蒙交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