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寵愛教育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作者:方剛


  一位朋友來訪,送給妻子幾個小包裝的口紅。我們正在客廳里聊天,時值3歲的兒子已悄然研究起那幾個口紅。他將蓋子揭開,抹在手指上,然后在墻上畫起畫來。
  
  最先注意到正在“創(chuàng)作”的兒子的是朋友,他大叫起來:“這可怎么辦呀?墻上都弄紅了!”
  
  我笑笑,說:“沒有什么,隨他畫吧?!?br>  
  兒子先是被朋友的驚叫嚇了一跳,怔怔地看著他,見我這樣表態(tài),立即放松下來,笑了。但他的興趣便由墻壁轉(zhuǎn)到了朋友身上,張著兩只已艷紅的小手,就要過來摸那朋友。朋友嚇得從沙發(fā)上跳了起來,連連后退,同時向妻子呼救:“快,快,我最怕小孩兒了!”
  
  兒子見他這樣子,更來了精氣神兒,嘎嘎大笑著,追著要用那紅手去摸他的褲子……
  
  這朋友后來每次通電話和見面的時候,都不忘記說一句:“你們家那小孩子,唉!”一個“唉”字,包含了無法言盡的太多內(nèi)容。朋友還多次告誡我們:“我也反對嚴(yán)厲地管孩子,但孩子不管還是不行的,千萬不能寵壞了!”
  
  我笑笑,禮貌地應(yīng)承著。
  
  朋友不知道,對于兒子,我實行的是“寵愛教育”。我的一個口頭禪就是:“使勁兒地嬌寵他吧!”
  
  中國歷史上,“寵愛”一向不是一個好詞。舊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訓(xùn),新有“千萬不要把獨(dú)生子女寵壞了”的告誡。只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小孩子生來就是讓人嬌寵的!永遠(yuǎn)不要怕寵壞了孩子,關(guān)鍵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會寵孩子。
  
  精神分析學(xué)大師阿德勒曾說:小孩子在 3歲之前無論如何是寵不壞的。
  
  我想說:如果你真的“寵愛有道”,便可以永遠(yuǎn)寵愛你的孩子而不必?fù)?dān)心被“寵壞”。
  
  所謂“寵壞了”的告誡,換一個角度看實在是混賬話:我們總是盡力地寵愛自己,寵愛女人,甚至寵愛寵物,為什么不能寵愛弱小、純凈、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呢?女人和我們自己都會被寵壞,貓狗也會被寵得非肉不吃非奶不喝,但小孩子是絕對不會被寵壞的。因為,小孩子是可畫可改的白紙,你只要對他認(rèn)真講道理,他就會聽你的。如果是一個一直寵愛他也因此被他所愛的人對他細(xì)心講道理,他更會言聽計從。
  
  盡可能地呵護(hù)、疼愛、撫慰你的孩子;
  
  盡可能滿足你的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盡可能不批評孩子,必須批評的時候要緊跟著表揚(yáng)幾句;
  
  盡可能讓孩子自由地行為,對他想做的事在不傷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
  
  盡可能避免打罵你的孩子,實在氣急時打罵了,事后要向他道歉和解釋;
  
  ……
  
  寵愛孩子的關(guān)鍵在于你真的理解了孩子。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并不真的理解孩子,他們總是俯視孩子。只有當(dāng)你蹲下來,將自己的心置換到孩子的內(nèi)心中時,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寵愛也自然產(chǎn)生了。
  
  也就是說,我這里提倡的寵愛教育不是一種過于感性的簡單的溺愛,而是基于理解的一種理性選擇。
  
  兒子之所以去玩弄那口紅,甚至將其涂抹到墻上,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而好奇心是人類進(jìn)步的原動力,任何一個偉大人物的一生都充斥著旺盛的好奇心。如果我們保護(hù)了口紅、白墻,傷害的卻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失孰重孰輕呢?
  
  凡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無論生熟,兒子總是極其瘋狂。他會圍著客人嬉戲,而不理會人家反感的臉色與回避的姿態(tài)。一次有個小姐姐由母親陪著來訪,妻子拿兒子的書給小姐姐看,兒子卻不斷地奪下來;還有一次來客人時,他揮舞著棒子在沙發(fā)上跳來跳去,還爬到了餐桌上,嚇得客人驚叫:“這孩子,這孩子……”
  
  我相信客人們最大的吃驚還在于,孩子這么淘氣,他的父母怎么不管呢?有時看兒子太惹客人驚恐了,我們也會象征性地呵斥幾句。其實我們清楚,此時無論我們說什么,兒子都不會理會的。因為他的經(jīng)驗告訴他,爸爸媽媽并不會因此而真的嚴(yán)懲他。
  
  我的這一嬌寵完全是基于對他行為的理解:他在客人面前所做的一切,不僅絕無惡意,而且意在討好。他奪下小姐姐手中的書并非出于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而是因為想和小姐姐玩,想吸引她的注意;他之所以在客人面前“瘋狂”,同樣是因為他想吸引客人的注意而關(guān)注他。他不喜歡被忽視,他通過淘氣來討好客人。他越淘氣,來訪者越驚懼,越關(guān)注他,兒子內(nèi)心也越滿足。
  
  兒子的舅奶奶是位退休的小學(xué)校長,每次見兒子都抱到腿上給他講書、講故事,所以兒子和舅奶奶在一起時最乖,從來不淘氣。如果那些陌生的來訪者也能抱起兒子夸獎幾句,同他說說話,我相信他同樣會安靜下來的。只是成人們通常缺少對別人家孩子的愛心,以及同孩子平等交流的胸懷,他們?nèi)e人家串門的時候總是忽視(至少是輕視)孩子的存在。
  
  孩子渴望成為眾人關(guān)注的中心,這一愿望也常受到批評,有文章說這樣長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心理不健全。在我看來這至少有一半是胡扯。道理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反駁說:渴望被關(guān)注的人,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強(qiáng),在學(xué)校、工作崗位,他都會不斷進(jìn)取,以保證自己處于被關(guān)注的位置。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成人,骨子里都是渴望被關(guān)注的。所以,問題并不在于一個孩子是否成為關(guān)注的中心,而在于成人以及社會如何對待這個“中心”,如何將他被關(guān)注的欲望正確引導(dǎo)。
  
  理解了孩子渴望成為“中心”,同時也要理解孩子缺少“標(biāo)準(zhǔn)”。
  
  成人們積累了多年的成長經(jīng)驗,“度”的概念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我們清楚什么時候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分寸。比如我們同孩子開玩笑,會知道怎樣做才不會過火,不會傷害他們。但是,孩子們卻因為過于年幼而未及通過經(jīng)驗來形成度的概念,他會同我們開玩笑,但是,他的玩笑許多時候在我們看來就是傷害,就是胡鬧。如果這時我們不理解他們頭腦中度的概念的缺乏,而將孩子的玩笑當(dāng)成惡作劇,甚至當(dāng)成“破壞”來批評和懲罰,我們就會傷害孩子的情感,甚至真正傷害他的“人際能力”。
  
  我同兒子開玩笑的時候,有時會輕輕地捅弄他,敲打他的腦袋,他會嘎嘎大笑。有幾次,他同樣以類似的方式逗我,大笑著用木棒打我的腦袋,疼痛中的我剛要惱,想到了“度”的差別,便還之以微笑了。
  
  小孩子習(xí)慣于舞弄棍棒砸壞東西,這是惹大人惱火的行為。這時就要理解孩子: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對這個陌生世界的一種探索與嘗試,舞弄棍棒同樣如此。只不過他們頭腦中尚沒有輕重、距離這些微妙的概念,所以,損壞物體并非他們的本意。
  
  但物品還是不應(yīng)該損壞的,所以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同他講道理。有時講過道理還犯同樣的錯誤,怎么辦?這時就要理解,每個人的學(xué)習(xí)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需要慢慢適應(yīng)。同樣的道理可以講兩遍、三遍、四遍……大人們還會不斷重復(fù)同樣的錯誤,為什么要苛求孩子一次“達(dá)標(biāo)”呢?
  
  如果大人講道理時先煩了,態(tài)度野蠻了,孩子便可能以他們的方式“提醒”你犯的錯誤。
  
  有一次,兒子吃荔枝,將果核扔到了地上。我隨口訓(xùn)了他兩句,他看看我,又將剛吃過的果核扔到了地上。我剛要發(fā)火,立即意識到自己剛才的態(tài)度不好,轉(zhuǎn)而改為同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兒子便乖乖地將果核放到托盤里了。
  
  每個人對禁忌都有一種反抗的本能,禁忌越強(qiáng),反抗越烈。兒子以扔果核反抗著我剛剛實施的強(qiáng)制禁忌,而當(dāng)我改為懷柔的疏導(dǎo)時,他便言聽計從了。
  
  有人也許會反對說,這不就是把孩子慣壞了嗎?對于習(xí)慣于強(qiáng)制管束方式的家長來說,這可能是慣壞的一種表現(xiàn)。但是,如果從自幼培養(yǎng)民主精神、平等意識的角度看,這恰是孩子具有民主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講道理,但是不可以居高臨下地命令和強(qiáng)迫我。
  
  這便是寵愛教育的核心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寵愛是一種欣賞,一種鼓勵。而在欣賞與鼓勵下長大的孩子,會是自信的、不斷追求上進(jìn)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