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如父子,對我個人來說,陳老師是我引路的燈塔,使我得以深入太極的殿堂,是改變我一生命運的重要人物。1974年2月,陳照奎老師第一次被我請來鄭州家里開班授拳,學員只有張福聚,張其林、郭文章、王長海和我五個人,1974年下半年和1975 年、1976年各有一次,每期兩個月,以后參加的人還有陳家溝陳老師的侄兒陳小旺,石家莊的馬虹、鄭州的張同心、田文志、陳延峰、海玉青等人。
第三階段為1978至1981年,這一時期的恩師由于母親久病后逝世造成的經(jīng)濟窘境,孩子教育問題等等在心里造成的壓力,精神和身體都在衰退。這一時期他曾到上海、南京、鄭州、焦作等地教拳,后來應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約,準備寫一本內(nèi)容豐富、動作規(guī)范的《陳式太極拳》書,香港電影制片廠也曾約他到陳家溝去拍電影。但這些都成為了老師未竟的事業(yè)。
陳老師教拳的最大特點在于他將古老的太極拳原理給予了現(xiàn)代科學的全新解釋。比如古人說太極拳的高層功夫是:“一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而他描敘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及形成卻很科學、唯物和客觀。他說:“通過足夠時間和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準確性和精密程度等各方面的極限范圍之內(nèi),太極拳習練者能夠掌握相當靈巧、準確、迅速、多變的博斗招數(shù)?!?/p>
陳照奎老師在陳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技擊技藝、教學方法等方面均達到了相當高的造詣。即使在今天,他先進的教學方式,他在拳架中對太極拳要領的完美而細膩地體現(xiàn),他的推手技藝與搏擊之妙,仍然使人難以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