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廷造了七套架,也就是太極五步架,一二三四五路。另外還有一套“炮錘”,還有一套“長拳108式”,“長拳108式”后來漸漸在陳家溝沒有了,不過在其他地方還有,就是現(xiàn)在洪洞縣的“通臂拳”,那就是河南溫縣的“長拳108式”演變而成的。根據(jù)是因為它的拳式、它的理論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跟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一模一樣。本來洪洞縣離溫縣陳家溝大概有三百公里,其中翻山越嶺過黃河,交通極不方便。兩個拳理完全一樣是不太可能的,后來經(jīng)過考察,了解到據(jù)說有一個叫陳永福的人,在陳家溝因為打死人跑到山西洪洞縣,然后更名為郭永福,于是就把這個“長拳108式”傳了下來,因此在山西這套拳至今依然還有流傳。
陳家溝留下了六套拳,“一二三四五步架”加上“炮錘”。以后的很多年陳王廷的后人一直在習練這“五步架”,但是幾代之后就發(fā)現(xiàn)這一二三四五套拳里重復動作太多,我們今天的理解,就是五套拳如果是三百個分解動作的話,那么重復動作應該在二百三四,而新動作大概就占五十個左右。因此,重復一多練的人就覺得是否還有實際的意義,這就開始了求變化。這事情發(fā)生在陳氏第十四代的時候,也算是太極拳的改革。這次改革就把五套拳合五為一,重復的動作剔掉,不重復的保留,最終就變成現(xiàn)在的“一路”拳了。原來太極拳分五路是有它的目的的,比如一路練綜合,二路練身法,三路練跳躍,四路練獨立,五路是練彈抖。現(xiàn)在合五為一,實際上這些內(nèi)涵還在,只是已經(jīng)沒人知道歷史的本意了。但是到了陳發(fā)科進京時遇到的新問題卻是一路拳反而又嫌少了,這時候刪掉的五路拳連嫡傳陳發(fā)科也都不會了,怎么辦?于是他就把“炮錘”拿來訓練,因此至今太極拳就有了“太極一路”“太極二路炮錘”之說。實際上“炮錘”在太極習練之中的功能是為了練“發(fā)勁”用的,在招式上,其精妙程度上和“一路”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