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心說:“這老家伙怎么越老口味還越重了呢。”
秦王耐心傾聽,陳軫說:“兩只老虎為爭吃人肉而酣斗不止。魯國的勇士打算去刺殺這兩只虎,為民除害。這時候有人攔住他,說了一番話,老虎是兇猛的野獸,而人肉是極好的誘餌。它們?yōu)榱藸幊匀巳?,必定互相爭斗,小的會被咬死,大的也會受傷。到那時你再去,收拾殘局,可以用殺一只傷虎的力氣換來斬除雙害的名聲。如今齊、楚相斗,必有一方落敗,就會坐收漁利,萬無一失?!?/p>
秦王點頭稱善。這個人與獸的故事果然意義非凡。
到解關(guān)子的時候了:楚王要伐秦,結(jié)果齊王又伐楚。于是,秦國先沒動,齊、楚就打起來了。用一個口頭的六百里土地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都是為了利益啊。后來,秦國坐山觀虎斗,收了好處。估計齊、楚兩國反應(yīng)過來,也是為時已晚。
上文講的周處的故事也印證了,到了晉代普通百姓也會用這一招了,社會在進步,文明在傳播。但愿您能從我的話里聽出另外一些隱藏的話。
讀《戰(zhàn)國策》到這里,發(fā)現(xiàn)它有時候也是語焉不詳。不是陳軫主張還要割地與齊國議和嗎?假如議和了,齊楚又怎么打得起來?上一章與這一章似乎是這一章在前,上一章在后。沒有更多的資料可借鑒,只好先寫點故事,談?wù)劯惺?,也許隨著閱讀與感悟的深入,會柳暗花明。
陳軫的“吳歌”告訴我們:中國永遠是一個人情社會。一切的事情,都要從人開始。其實,“坐山觀虎斗”這條計策用起來簡單,看著就可以了,關(guān)鍵在于何時出手才能得到最大的“觀賞效益”。
度,永遠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
拿捏,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一種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