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遭遇戰(zhàn)爭,文化肯定會遭殃。人的生命都在戰(zhàn)爭中喪失了,文化還能依附在什么地方?但不可忽略的是,戰(zhàn)火過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城市的重建卻離不開文化所起的作用。
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伊拉克,曾經(jīng)是兩河流域上重要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發(fā)源地,它有多少文化瑰寶都在戰(zhàn)亂中被炮火毀掉了。就伊拉克的現(xiàn)狀而言,需要很多歷史檔案和資料文獻讓這個國家可以重建它的歷史記憶和國家認同,但問題是,在這樣混亂的時期,有多少人愿意去關(guān)注這些看起來非常遙遠的事情呢?
《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曾在全球圖書館界引起轟動。薩德·伊斯康德是庫爾德人,曾經(jīng)加入庫爾德游擊隊對抗薩達姆政權(quán),后來到英國讀書,成了一位非常斯文的學(xué)者。2003年美軍攻入伊拉克,他接受號召回到巴格達重建自己的國家。
他擔任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可想而知,經(jīng)過一番戰(zhàn)火的洗劫,當時的伊拉克國家圖書館不僅館舍毀損嚴重,圖書館文獻也大多被燒被搶,古書、檔案、文件遺失了百分之六十,珍善本遺失百分之九十。薩德·伊斯康德認為很多伊拉克重要的國家機密檔案都被美國人帶走了,還有的則是被別的國家趁戰(zhàn)亂偷去的。
這本日記于2006 年到2007 年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的網(wǎng)頁上刊登,引起了轟動。全世界的圖書館館長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同行每天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
每天這個圖書館大概只有一兩個小時的供電時間,窗玻璃隨時會破,有子彈會掃射進來。辦公室隨時可能被炸,昨天整理好的一柜書今天又在地上亂成一團,昨天還在上班的同事今天可能就不見了,你甚至?xí)H眼目睹自己的同事在戰(zhàn)火中傷亡。
因為這個圖書館的位置特別險要,什葉、遜尼兩派都想爭奪,于是兩派都跑來找館長商量,要在圖書館房頂上裝機關(guān)槍。當時的伊拉克已經(jīng)亂到了什么程度呢?主管圖書館的文化部可能是遜尼派的,而另外一個部門,像國防部說不定就是什葉派的,兩個部門之間自己會打仗。所以每天上班,都會覺得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上班了,每天都這么提心吊膽。
在這種情況下,薩德·伊斯康德為什么還要堅持做這個圖書館館長呢?因為他想為自己的祖國保留一線歷史文化的命脈。書里的有些記錄相當震撼,比如有一天他被國民衛(wèi)隊的人拿槍指著頭恐嚇;又有一天有人用警車送回一些館藏來,而警車是恐怖分子襲擊的重要目標;或者又有一天,他的一個同事又犧牲了。
即使薩德館長記錄了一些自己覺得很高興的事情,讀起來也會讓人覺得更加難過,因為讓他高興的事情在我們看來都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比如今天的供電時間是六個小時,本月進館讀書的讀者從六十人上升到一百人……看到這些,你只會覺得很心酸。而這些圖書館的館員熱心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有讀者進來說想看某本書而館里沒有,他們就會立刻派人出去,冒著炮火和被綁架的危險到市面上買回來。如果買不到,館長就會通過國際合作尋求支持,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個圖書館的故事,很多人愿意幫助他們,想辦法把他們需要的書籍或其他資源送過去。
薩德·伊斯康德館長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國際上屢獲大獎的文獻保護者,但他最后反而放棄了繼續(xù)寫這個日記。他說這會使他覺得不安,這樣的日記好像是在剝削自己的同事和族人的苦難生活,拿他們的鮮血和眼淚來博取全世界的同情,而這些都是他不需要的。他想要做的是繼續(xù)在戰(zhàn)火蔓延的混亂局面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聽說伊拉克最近局面緩和,圖書館的讀者人數(shù)已經(jīng)上升到每個月九百人了。
(主講 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