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綱臨危受命(2)

中國不可無岳飛 作者:史式


在太學生上書之后,官民各界的檢舉材料,有如雪片飛來。就在正月之內(nèi),趙桓下詔,將王黼安置永州(今零陵),李彥抄家賜死。王黼在押往貶所途中,被開封府秘密派人處死。數(shù)日后,梁師成貶為彰化軍節(jié)度副使,途中也有詔賜死。后來,要求嚴懲蔡京、童貫的呼聲不絕于耳。趙桓先后貶朱勔于循州(今廣東龍川),貶蔡京于儋州(今海南儋縣),貶蔡攸于雷州(今廣東??担?,貶童貫于吉陽軍(今海南崖縣)。七月,蔡京死于流放途中,數(shù)日無人收尸;童貫在押送路上被下詔處死,首級送回東京示眾;九月,蔡攸與朱勔也在貶所被處死。蔡京子孫二十三人,全部發(fā)配遠惡軍州??偠灾?,趙桓在繼位的大半年中,能把趙佶所重用的佞臣一一貶殺,人心大快。這確實是有了一番新氣象,過去趙佶在位的時候,是絕對辦不到這一點的。當初,惡性腐敗造成國家差點覆亡,那么,現(xiàn)在六賊既誅,是否可以逐漸扭轉社會風氣,以挽救國家的危亡呢?

當時大家雖從趙桓堅決貶殺六賊的行動中看到了一線希望,但不久又對時局大感失望。原因有二:

一.趙佶禪位之后,宋廷內(nèi)部迅速出現(xiàn)了新的矛盾,出現(xiàn)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集團。一個是以趙佶為首的太上皇集團,另一個是以趙桓為首的皇帝集團。趙佶雖然當上了太上皇,但是不甘寂寞,退而不休,仍在干預朝政。他到南方避難之時,他在鎮(zhèn)江,趙桓在東京,同時發(fā)號施令,搞得地方官無所適從。“六賊”能夠順利鏟除,正是趙佶不在東京,趙桓可以放手辦事的結果。金兵退走,趙佶回到東京以后,兩宮矛盾公開,朝廷上就更不好辦事了。照理說,朝政應該聽趙桓的,因為他是當今皇帝。但是實際上,執(zhí)政的班子中多數(shù)人都是趙佶的舊人,趙佶照樣指揮得動。趙桓拿他無可奈何。

二.“六賊”雖誅,余黨尚在。有一段時間,趙桓的政令幾乎過不了長江。金兵第一次南下之時,趙佶原無讓位之意,因為受到李綱義正詞嚴的逼迫,不得已而禪位給趙桓。當時就沒有誠意,不過是想在大難將來之時,為自己找個替罪羊。到金兵撤退,他回東京,就有復辟之意,打算奪回實權。凡此一切,趙桓全都看在眼里,也就處處加以防范。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十日,為趙佶的44歲生日,趙桓前來祝壽。據(jù)《三朝北盟會編》一書記載,當時趙桓敬酒一杯,趙佶“滿飲,復斟一杯以勸上(趙桓),而大臣有躡上之足者”。大臣為什么踢趙桓的腳?是因為怕這杯酒里有毒。所以趙桓堅辭不飲,第二天就在龍德宮里貼出黃榜,懸賞3000貫錢,獎給敢于揭發(fā)挑撥兩宮關系者之人。這道黃榜,明明是針對趙佶的。這就是說,趙佶的陰謀已被揭穿。俗話說,虎毒不食兒,而趙佶就是一只食兒之虎,遠遠不如禽獸。從此以后,他們父子之間連話都不說了,直到幾個月后雙雙被擄,次年七月才在燕京見面。

趙佶趙桓父子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趙桓8歲時,其母王皇后因被誣陷,含冤而死,一直沒有得到平反,趙桓為此憤憤不平,這是一些老臣都知道的舊事。后來父子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矛盾,一些老臣都同情趙桓,敢于冒著風險幫他說話。例如趙佶南逃之前,原想叫趙桓“監(jiān)國”,是李綱出來逼他禪位,他不得已而同意,趙桓才得到了這個寶座。幸虧趙桓有了這個皇帝的名分,否則,他連鏟除“六賊”的權力也得不到。后人論歷史,常常把徽欽二帝并稱,認為他們倆都是亡國之君,北宋覆亡,他們都有責任。其實認真探索歷史,我們應該把這兩個人截然分開。趙佶是真正的自甘墮落,甘當亡國之君,害己害人,趙桓就不一樣,他并不想當亡國之君,繼位之時,頗有振作之意。他不僅在繼位的當月,就采納太學生陳東的意見,開始大規(guī)模地進行貶殺“六賊”的實際行動,而且有模仿真宗趙恒御駕親征保國安民的想法。當年四月,趙佶從南方回到東京,不是想來協(xié)助自己的兒子鞏固政權,而是認為金兵已退,京城可保,是想從兒子手里奪回實權,所以完全不顧臉面,不講規(guī)矩,到處伸手瞎指揮,給趙桓以極大的壓力。這時蔡京、童貫等人還在,趙佶當然要力保他們。但是趙桓在抗戰(zhàn)派大臣、東京廣大軍民的竭力支持之下,頂著極大的壓力,還是把誅鋤六賊的行動進行到底。到了七月,蔡京死于流放途中的潭州,經(jīng)過驗尸,得到證實的消息傳到東京。民間傳說,當時天下人都恨蔡京,在他流放途中老百姓萬口哄傳,人人追著罵他,都不賣食物給他,讓他活活餓死。這種說法當然不可靠,難道八十多歲的蔡京還會自己出來買食物,天下又有多少人認識他本人。這不過反映出當時的民意而已。不久,童貫被朝廷下詔斬首,首級送回東京示眾。廣大軍民,特別是許多老兵,歡聲雷動,狂呼萬歲。大家對于趙桓這位年輕的皇帝還是頗有好感的。

趙桓出生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靖康元年(1126年)初登位,次年四月就被擄北去。當時的人評論他“帝在東宮不見失德”。“聲伎音樂,一無所好”。對于趙佶所癡迷的聲色犬馬,酒食徵逐,他是一概不沾,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地處理政事。如果他的處境稍微好一點,不處在這個腐爛透了的惡劣環(huán)境里,能夠有人誘導,有人扶持,則他完全有可能成為一位中興之主,有道明君。在他剛繼位的時候,如果條件許可,李綱能夠扶持他御駕親征,他或許也能夠建立像“澶淵之盟”那樣的功業(yè)。只可惜他這個毫無人性的父親趙佶死死壓制著他,糾纏著他,時時伸手搶權,不鬧到國破家亡,絕不罷休。他也只好被迫反擊,成天糾結于內(nèi)訌,筋疲力盡。既然整個宋廷把主要的時間與精力忙于內(nèi)訌,抗金的大事必然放松。很快,在趙佶與六賊余黨的影響之下,“上下恬然,置邊事于不問”。除了少數(shù)有識之士還在憂慮來日大難之外,朝野上下已經(jīng)不以抗金大事為念。連趙桓自己也聽厭了李綱的諄諄告誡,最后聽任那些投降派的官員以“專主戰(zhàn)議,喪師費財”的罪名把李綱排擠出朝,調(diào)往南方。這樣,就在東京的抗金氣氛已被拖得幾乎無聲無息的時候,1126年秋高馬肥,金兵已經(jīng)做好了第二次圍攻東京的準備,長驅南下。

東京軍民得到金兵又一次南下的信息,如夢初醒,謀求抵御,手忙腳亂。從東京第二次被圍到城被攻破,一共不過二十三天。這一次破城仍然不是金兵硬打進去,而是宋廷受了騙,城門是被騙開的。妖人郭京自稱能以“六甲”之法戰(zhàn)勝金人,要求招募7777個市井游民,操練“神兵”。自己披發(fā)仗劍,每天指揮許多童男童女在城樓上作法。到了“神兵”練成,他命令守城士兵一起下城,大開城門,只讓“神兵”出擊,結果金兵一擁而進,垂手而得東京,事后傳為笑談。這正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宋廷連這樣的荒唐事都做得出來,其混亂的情況也就可想而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