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者當中,級別最高的是李國強,二級局的副局長。此人雖是個倔頭,但一向光明正大,拿著個雞毛當令箭,動不動就在辦公會上公開放炮,一點不給人留面子,副書記、副市長都讓他得罪完了,不可能有什么硬后臺。賈為國當初肯用他,看中的也就是這一點。
如此重大的事件,居然追查不出幕后的策劃指揮者,更令賈為國難以安心。
盤算到臨了,疑點最大的,就數(shù)思雨文章的責任編輯韓云霈了。韓云霈是《古都晚報》的文化部主任,按理沒有新聞采訪任務,與雞鵝巷拆遷也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可是據(jù)有關部門掌握的情況,事件前后,他在雞鵝巷中頻頻露面,與喬思雨、喬傳機有密切接觸,而且與李國強是多年的好朋友;寫內(nèi)參的新華社記者,很有可能也是他聯(lián)絡的。此人雖地位卑微,遠夠不上與賈書記叫板,但很可能充當著穿針引線的角色--換個角度說,抓住這個線頭,應該就有牽出背后線團的機會。
賈書記不想打草驚蛇,但也不能任由韓云霈逍遙事外。最好的辦法,是以敲山震虎的手段,敲敲他,看反應。
用不著賈書記親自打電話,《古都晚報》的老總在那次短暫訓話之后,已經(jīng)決意讓韓云霈消失了。傳媒無小事,事情發(fā)生了,就得有人承擔責任,而由韓云霈承擔無疑最為合適。不過這事也有些棘手,因為思雨那篇文章中,最讓賈為國惱怒的一句話,是老總自己加上去的。所以他不能把事情做得過于明顯,以免惹翻了韓云霈,把自己給咬出來,那可就弄巧成了拙。正巧,市地方志辦公室的刊物《金陵史志》因連年虧損被《古都晚報》并購,易名《金陵風》,報社要派幾個人過去參與管理,重組編輯班子,韓云霈就成了編輯部主任的最佳人選。老總語重心長地囑咐他,說你對金陵地方文化深有研究,造詣不凡,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又十分熱心,這個新崗位,正是你的用武之地啊。
韓云霈只能對老總的苦心表示理解。他萬萬沒想到,當初朋友預言的“破門而出”,竟應在了這里。也許,這就是他為那非分的歡娛所付的代價。他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他的人事工資關系,仍然保留在報社,不要轉(zhuǎn)到雜志社那邊去。誰都知道,辦雜志是樁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辦文化雜志尤其前途暗淡,港臺文化界早就流行著這樣的名言:“想要叫誰破產(chǎn),就讓他辦雜志?!彪m然他是屬牛的,天生勞碌命,他也不能不考慮將來的退路。
老總爽快地答應了。
韓云霈乖乖地離開報社,這讓賈為國既滿意,又失望。滿意的是韓云霈受到了應得的懲罰,失望的是竟沒有任何人出面回護韓云霈。這至少有兩種可能,或許韓云霈真的沒有后臺,或許他的后臺深謀遠慮,不為此事所動,那就更須警惕。
進了編輯部,韓云霈才漸漸懂得,雜志與報紙完全是兩個概念?!督鹆觑L》是月刊,每月出版一期,工作節(jié)奏明顯慢下來,似乎清閑了,其實壓力要大得多。報紙和每天的太陽一樣,清晨升起,傍晚就落到了地平線之下,生命周期只有一天,過期作廢,對稿件的要求相對偏低,一篇文章有一個看點就成,文字宜平白通俗,標題要熱鬧搶眼,版面編排不忌花俏;雜志呢,一月一期,要能讓人看一個月,一個月后還記得住你,文章的內(nèi)涵就不能單薄,史料要詳實,見解要新穎,思維要敏銳,境界要高遠。所以雜志作者與報紙作者基本上是兩個層面,他必須重新確立自己的審稿眼光,建立自己的作者隊伍。一個月不落伍都是如此困難,回想報紙上經(jīng)??梢钥吹降摹拔迨瓴宦浜蟆钡男裕藭r便覺得十分可笑,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這么快,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五十年后會是什么情況誰都說不清,怎么能知道落后不落后?
隨之而來的還有寂寞。報紙的發(fā)行量動輒數(shù)十上百萬,不但讀者面寬,作者數(shù)量也大,責任編輯的姓名印在每個版面的上端,萬眾矚目,文化部主任更是幾同明星?!督鹆觑L》只能發(fā)行二三千份,讀者限于文化圈內(nèi)人,在市民中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報亭里都不肯賣;作者文化層次較高,鄙夷追星意識,編輯組稿反而是到處求爹爹拜奶奶。真像老話說的,“行大欺客,客大欺行”。他這個編輯部主任的名字印在沒人會注意的版權(quán)頁上,注定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