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30)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 作者:陳明遠


章太炎在同福里居住時,有一天革命元老馮自由來訪,請他寫兩件東西,一件是孫中山先生的“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宣言”,一件是“討袁世凱檄”。這兩件原稿,本是章太炎手撰的,馮自由要求他親筆再各寫一件,成為“歷史文獻”。當時自由馮致送了潤筆墨銀20圓大洋。

這件事,報紙上竟大登特登。許多人慕名而來,紛紛求章太炎再寫這兩件原文,共有五六十份,有的送墨銀40圓,有些送墨銀200圓。章太炎抱定宗旨“口不言錢”,經(jīng)常由夫人或弟子應付。1929年上海市著名書畫家的稿酬

此外,我還收集到當時上海市著名書畫的稿酬規(guī)格。以善于畫佛像著稱的書畫家錢化佛,在1929年制訂的 “畫佛潤格”如下 --佛像-- 3尺36圓、4尺48圓、5尺64圓、6尺78圓;

觀音-- 視上加半(3尺54圓、4尺72圓、5尺96圓、6尺118圓);

橫幅--視直畫加三成;

扇面-- 折扇20圓、紈扇15圓;

冊頁-- 15圓尺方為度,尺外倍之;

手卷另議。重色工細視定價加一倍。

磨墨費加二成,題上款者加半。

(1929年上海市1銀圓,購買力約合2009年人民幣70元)。

如按照1銀圓 = 人民幣70元計算,則:

錢化佛“畫佛潤格”(1929年)為:

佛像 -- 3尺2520元、4尺3360元、5尺4480元、6尺5460元;

觀音 -- 視上加半(3尺5040元、4尺6720元、5尺8960元、6尺10920元);

磨墨費加二成(+20 %),題上款者加半(+50 %)。20世紀30年代周作人用稿酬買地

據(jù)周作人回憶,他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北平與胡適有過“賣稿的交涉”,所謂交涉其實就是由神通廣大的胡適出面推薦給出版商,凡例共有三回,都是翻譯稿。最后一回是周作人翻譯的一冊《希臘擬曲》,也是周作人在那一時代唯一的希臘譯品,共有4萬字。譯稿由胡適薦給文化基金會的編譯委員會,所得稿酬是每千字10銀圓,共得400銀圓(約合2009年人民幣24000元)。

周作人說:這個價格是他在當時賣稿中所得的最高價格,“有極大的好處,即是就用了買得一塊墳地,在西郊的板井村,只有二畝的地面,因為原來有三間瓦屋在后面,所以花了三百六十銀圓買來,但是后來因為沒有人住,所以倒塌了;新種的柏樹過了三十多年,已經(jīng)成林了。那里葬著我們的次女若子,侄兒豐二,最后還有先母魯老太太,也安息在那里,那地方是到今還好好的存在,便是我的力氣總算不是白花了”引自周作人《北大感舊錄》,載《知堂回想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世紀30年代上海新聞出版界的待遇

根據(jù)1935~1936年間《上海顧問》《上海向?qū)А返仁妨现锌傻弥?-

20世紀30年代我國大學已有新聞科,但服務報館的人,都以情面介紹采用專門人才,學識經(jīng)驗并重 ,還無流弊?,F(xiàn)把上海各報館書局的待遇,匯計如下:

報館的最高職務為總理(或社長)。館主自任者,月薪自定;雇傭者自200圓至400圓。

總主筆,總編輯,月薪自150圓至300圓。

編輯主任,月薪自120圓至200圓。

電訊、要聞、地方、本埠各編輯,月薪自60圓至100圓。

特派記者(駐重要都會、司發(fā)電通訊職),除交際費外,月薪在100圓左右。

外埠特約通訊員,以篇計的,2圓起至10圓止。

本埠自雇外勤記者,除車費外,月薪40圓至80圓。

普通訪員兼任他報(如經(jīng)濟訪員,公堂訪員等),月薪自10圓至30圓。

副刊編輯,自40圓至80圓,編譯約60圓。

校對和譯電人約20圓左右。

其他附刊增刊 (如教育,文藝,經(jīng)濟,汽車,婦女,諸欄)或延專家主任、或由團體編輯,私人待遇30圓至40圓。團體義務居多。

營業(yè)部長為商人性質(zhì),月薪自100圓至150圓(薪水之外有傭金可獲)。

廣告,發(fā)行,會計等,月薪17圓起20圓止。

跟上述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1912~1927年》第六章《報界之現(xiàn)狀·第八節(jié)·用人》一文中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上海新聞出版界的待遇在十幾年間有明顯提高。

又據(jù)陶希圣回憶:在本世紀最初的20年間,國內(nèi)教育界多為留日學生把持,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多采取日本制。20年代以后,大批留學歐美的畢業(yè)生紛紛返國,逐漸控制了國內(nèi)教育和出版界,甚至在社會上也存在著西洋一等、東洋二等、本國三等的偏見。

例如,以出版教科書而名噪一時。在當時教育界影響頗大的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即以學歷定待遇。在20世紀30年代,第一等是留學歐美的畢業(yè)生,月薪高達200~250圓;第二等是留學日本的畢業(yè)生,月薪可達120~150圓,而國內(nèi)的大學畢業(yè)生,月薪僅80圓。這比20年代提高了一些,但若考慮到物價上漲的因素,待遇還是差不多的,沒有下降罷了。

由于社會上存在著等級觀念,“留學生為社會地位及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不能不植黨以謀生活上之安全,遂致留派與留學西洋歸國者相互排擠”,于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拉幫結伙,黨同伐異的情況,加重了文人相輕的習氣參看陶希圣《潮流與點滴》一文。。報刊稿酬

從20世紀30年代《上海生活》《上海顧問》及《上海向?qū)А返荣Y料中可得知--

上海是全國輿論中心,所以新聞事業(yè)十分發(fā)達,雖然不能和歐美日本著名報刊銷數(shù)百萬份并駕齊驅(qū),可是像《新聞報》以日銷16萬份自豪,已當?shù)闷饑鴥?nèi)的牛耳了!

報紙是新聞性質(zhì),因此文字方面的需要量,雖比其他的刊物來得宏大,可是容納文藝作品的,只區(qū)區(qū)一角而已! 并且附刊只為余興性質(zhì),報館當局并不重視,聊備一格,文人也輕薄它為“報屁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