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并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zhàn)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chǎn)生了"罪愆"觀念,并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本文開頭出現(xiàn)的奇異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啟示下贏得了米爾維亞橋戰(zhàn)役的勝利,并從此眅依了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lián)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chǎn)。這是基督教發(fā)展歷程中的重大轉(zhuǎn)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fā)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quán),如教會有權(quán)接受遺產(chǎn)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tǒng)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等。經(jīng)君士坦丁時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于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tǒng)教會主張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里亞主教阿里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圣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于清貧。為幫助教會統(tǒng)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于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jié)。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tǒng)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tǒng),斥責阿里烏斯派為異端,將阿里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fā)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并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fā)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lián)想到摩尼教,也曾經(jīng)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shù)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fā)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余年的飄蕩之后,終于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舞臺上。聯(lián)想到尼西亞大會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人類歷史上曾涌現(xiàn)過無數(shù)杰出的帝王,如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余,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xù)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yè)的影響只局限于少數(shù)國家地區(qū),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實際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圣誕節(jié)、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應居于這個帝王排行榜之首位。
成功貼士:歷史上對君士坦丁大帝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測從未停止過,但最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大帝能夠?qū)€人的精神信仰同國家、民眾的需要相結(jié)合,將前任懼怕不已的洪水猛獸變?yōu)樽约航y(tǒng)治之浩浩蕩蕩的支持力量。因勢利導、順應民意,這是歷來建立成功統(tǒng)治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惜像君士坦丁這樣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統(tǒng)治者是何其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