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叱咤政商兩界的風云人物(2)

亞洲華人企業(yè)家傳奇 作者:牟家和


  母親陳賽琴出身望族大戶,性格溫婉、知書達理,恪守三從四德,丈夫在外為生意奔波,她則在家中,看家守業(yè),養(yǎng)育子女,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
  
  包家生活殷實富裕,因此,包玉剛和他的兄弟姐妹到了上學的年紀便被送到了當?shù)刈詈玫膶W校,擁有著“江南第一學堂”之稱的葉氏中興小學讀書。這所學校是近代寧波幫先驅、上海“五金大王”葉澄衷于 1871年創(chuàng)辦的,在當?shù)貥O富盛譽,是當時寧波的四大名校之一。在這里,包氏兄弟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鐘包村離海并不近,但自從跟其父到過一次鎮(zhèn)海后,包玉剛便念念不忘那無邊無際的大海和海上來來往往的商船,那時候,除了讀書,他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看船,最喜歡的聲音就是輪船駛過時傳出的陣陣汽笛聲。他時常在想,如果以后能當一名船長,駕船周游世界,那該有多好!雖然就讀的是一間名校,老師也是博學多才,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包玉剛漸漸感到學校教的“四書五經”之類,與這個時代的生活相距甚遠。他的腦海里常常浮現(xiàn)出鎮(zhèn)海那一望無際的大海、熱鬧繁忙的港口和一艘艘來往的商船,他太想了解外邊的世界了!
  
  武昌是辛亥革命的圣地,到 20世紀 20年代末 30年代初,更是成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父親包兆龍在漢口做生意,每次探家,都要繪聲繪色地講些武昌、漢口的事情,這激起了少年包玉剛的熱烈向往,使他萌發(fā)了到漢口去讀書的念頭。他想:“漢口那邊的教育比這里先進,到那里讀書一定會學到更多東西,眼界也會更加開闊。老師不是也經常對我們說,好男兒要志在四方嗎?我已經長大了,應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
  
  但是,當他把想法告訴母親時,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因為要去漢口,需要從莊市乘船到鎮(zhèn)海,再由鎮(zhèn)海途經上海,最后由上海乘船到武漢,路途遙遠,外加當時時局極不穩(wěn)定、社會動蕩,母親又怎么放心讓包玉剛這樣一個小孩子獨自上路呢?包玉剛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見母親如此強硬地反對,只好作罷。
  
  三年后,當包玉剛再一次向母親提起出去讀書的想法時,竟然得到了母親的應允。其實,深明大義的母親早就知道兒子的志向遠大,他遲早會走出水鄉(xiāng)去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三年前是因為兒子的年紀太小,還無法照顧自己,現(xiàn)在兒子已經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也有能力照顧自己了,確實不能一直把他拴在身邊,也應該讓他去見識一下外面的廣闊天地了。
  
  于是陳賽琴給遠在漢口的丈夫包兆龍寫了封家信,告訴他包玉剛準備去漢口,包兆龍聽到兒子要來漢口,自然十分高興,立刻回信告知路線和注意事項。
  
  一天晚上,陳賽琴把包玉剛叫到自己的房里,慈愛地問道:“你真的想到漢口去嗎?”包玉剛用力地點了點頭,眼睛里流露出興奮的神采。母親又說道:“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這一路,路途遙遠,頗費周折,而且路上并不太平,偷盜搶劫、誘拐詐騙,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你年紀還小,又從未出過遠門,一個人能應付得了嗎? ”
  
  包玉剛緊緊地握住母親的手,激動地說:“請娘親放心,我已經長大了,什么事情都能應付,村里、鎮(zhèn)上的許多孩子都是在我這個年紀出去的,您的兒子絕不會比他們差,等我做出了一番大事業(yè),一定會回來好好地報答娘親的養(yǎng)育之恩!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