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 第四部分(4)

開國領(lǐng)袖毛澤東 作者:王朝柱



  
  首先,蔣介石講了他在日記中所做的這段檢討:“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于新制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制度先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是無異失去靈魂,焉得不為之失敗?!?br>  
  接著,蔣介石又對所謂本黨改造方案,特加研讀。他從三民主義理論到社會實踐,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最后,他講了如下這段話:“一切以組織為主,紀律為輔。故組織應(yīng)在紀律之先。組織的對象:第一為人,第二為事和物(包括經(jīng)費在內(nèi))。至于干部訓練與重建之方針,必須陶冶舊干部,訓練新干部。其基本原則:(一)以思想為結(jié)合;(二)以工作為訓練;(三)以成績?yōu)轺矶??!?br>  
  張群等人聽后感慨萬端!對此,蔣經(jīng)國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幾句所謂體會:“這是失敗基因的深刻檢討,亦是重整革命的正確方針;我們必須隨時隨地、至誠至謹加以領(lǐng)略,服膺與力行?!?br>  
  世人皆知,蔣介石絕對不是一位理論家,他一生的聰明全都用在“權(quán)謀”二字上了!上述的文字,只是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力拔地兮的楚霸王,在他演出別姬戲的時候也會發(fā)出這樣的自問:“我為什么會走到這步田地?”我們權(quán)且不論蔣氏檢討的正確與否,就說在這瞬息萬變的國情大勢之中,又怎能容得蔣氏去自我檢討呢!因此,他捱過除夕之夜,就電令何應(yīng)欽、顧祝同、湯恩伯立即飛來溪口,秘密召開軍事會議。
  
  一月三十一日,也就是毛澤東在西柏坡迎接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揚的時候,蔣介石向飛來溪口朝圣的三位愛將發(fā)出指示:只和不戰(zhàn),國家必亡。換言之,只有戰(zhàn),才能和。為此,“將長江防務(wù)劃分為兩大戰(zhàn)區(qū):湖口以西歸白崇禧指揮,總兵力為二十五萬人;湖口以東,歸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總兵力為四十五萬人。以上海、松江地區(qū)為防務(wù)中心,重點防守上海與杭州三角地區(qū),而對南京地區(qū)則不設(shè)重防?!笔Y氏作如此軍事部署是有著一本內(nèi)心帳的,那就是“待將上海之金銀與美鈔運抵臺灣后,再放棄華東、華中,轉(zhuǎn)而退守臺灣,并于西北、西南地區(qū)繼續(xù)抵抗”。自然,他對這三位愛將的要求是:誓守長江防線到雨季到來之前,堅決做到劃江而治的政治局面。
  
  為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公開發(fā)表談話,宣稱中共如要渡江,本人“決以全力保衛(wèi)”,并稱“江防嚴密,絕無疏虞”。對所謂擾亂秩序者,“決依戒嚴法令,嚴于懲處”。
  
  正當蔣介石在溪口緊鑼密鼓地籌謀長江防務(wù)的時候,南京發(fā)來密電:李宗仁為籌組“上海和平代表團”已由南京飛抵上海。蔣氏聽后漠然一笑,不陰不陽地說了一句;“那就讓李德鄰去行使他的代總統(tǒng)的職權(quán)吧!……”
  
  李宗仁為什么要籌組“上海和平代表團”呢?起因是黃啟漢自北平飛返南京之后告之:關(guān)于南京提出的要求解放軍停止進攻的問題,葉劍英未作正面答復,只說向中共中央反映。這對李宗仁而言,無疑是有些失落感。為了繼續(xù)“敲和平之門”的同時進一步試探中共對“和”與“戰(zhàn)”的態(tài)度,他決計籌組“上海和平代表團”赴北平訪問。幾經(jīng)努力,所謂的“上海和平代表團”籌備就緒,代表人選暫定為顏惠慶、章士釗、邵力子、江庸和甘介侯五人。對此,黃啟漢認為“和平之門”是開著的,根本不需要敲;甘介侯卻認為是來一個宣傳“攻勢”,制造輿論,對促進和平是大有好處的;黃啟漢聽后認為這近似虛張聲勢,不是誠心誠意尋求和平的應(yīng)有態(tài)度;邵力子以黃之見為然;可是,李宗仁認為此舉還有一個“聯(lián)共壓蔣”的政治目的,故還是做了決定:“讓代表去吧,至少沒有妨礙?!?br>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