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眉尖微微一蹙。
這時有內(nèi)侍匆匆跑來,沖著少年道:“李公子,原來你在這里!李夫人正在四處找你呢,要帶你去見皇后和苗娘子……”
少年“哦”了一聲,即被內(nèi)侍牽引著帶走。尚依依不舍,他一步一回頭。
公主轉(zhuǎn)身,對我們道:“別管他了,我們繼續(xù)打球?!?/p>
曹評有很好的風(fēng)度,完全放棄了自己游戲的樂趣,全心教公主擊丸,故此公主心情大好,直到晚宴時,還頻頻轉(zhuǎn)朝曹評所坐的方向,微微笑。
但苗昭容此刻神情卻大異于日間,黯淡了面色,任這席間歌舞升平、觥籌交錯,她都全無笑意,一味低著頭,對曹氏公子,亦無心再看。
宴罷回到儀鳳閣,苗昭容讓內(nèi)人帶公主回房,自己怔怔地在廳中坐下。韓氏見她神色不對,遂小心翼翼地問:“娘子為何不樂?”
一聽這話,苗昭容的淚水立即如決堤之水涌了出來:“我還能樂得起來么?官家要把公主嫁到他那賣紙錢的娘舅家去!”
我從旁聽見,亦驚異難言,全沒想到會是這結(jié)果。
“賣紙錢的娘舅”是指今上生母章懿皇太后李氏之弟李用和。
今上是由章獻明肅皇太后劉氏及章惠皇太后楊氏撫養(yǎng)長大,但生母卻是劉太后的侍女李氏。當(dāng)年劉太后為真宗皇帝嬪御時,寵冠六宮卻無子。有次真宗偶至劉氏處,見李氏秀美,膚色白皙,便令其侍寢,李氏因此有娠,生下皇子。劉氏把李氏之子抱來養(yǎng)育,對外宣稱是自己生的,李氏也不爭名分,默處于先朝嬪御之中,緘口保守這個秘密,直到臨終都未與今上相認。
李氏病危時,劉太后授意今上將其進位為宸妃。李氏入宮那年其弟李用和僅七歲,長大后過得窮困潦倒,在京師以鑿紙錢為業(yè),那是為世人所鄙的卑賤職業(yè)之一。后來劉太后派人于民間尋訪到他,賞了他一些官做。
直到劉太后過世后,燕王才告訴今上關(guān)于生母的真相。今上大悲,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zé),追尊李氏為皇太后,并厚賞李用和,為其加官進爵。如今李用和的官銜是彰信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雖說是虛銜,無一點實權(quán),但所獲俸祿待遇與宰相一樣,也足以看出今上待李氏之厚,在外戚中首屈一指。
但是,御賜的尊貴并未提升李國舅在宮人心中的地位。許多人私下聊起他,仍會說他是賣紙錢者,每每以鄙夷的語氣談及他的“驟得富貴”。他與夫人入禁中,常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舉止言語,總會為宮人所詬病。
“今日官家命李國舅和夫人帶他家二公子李瑋來,引入簾內(nèi)見皇后和我。”苗昭容拭著眼淚沒好氣地對韓氏說,“那孩子十三歲,長得傻頭傻腦的。皇后問他現(xiàn)讀什么書,他先是說了個《千字文》,想了半晌,又說在看《孝經(jīng)》。說話慢吞吞的,官家聽了卻喜歡,居然說他‘占對雍容’,賜他坐,又賞他東西吃,他跪下拜謝,官家又夸他懂事,說他‘舉止可觀’。我見他額頭上紅腫了一塊,問是怎么回事,他說是在后苑散步時撞上了槐樹……”
韓氏聽了詫異道:“走路也能撞到樹上去?這孩子可真呆。”
苗昭容愈發(fā)氣惱,繼續(xù)道:“官家讓他退去后問我覺得李瑋如何,我想,這孩子呆成這樣還能長這么大也不容易,且說些好話罷,便笑著對官家夸了他幾句,豈料官家大喜道:‘原來你也喜歡他。那可正好,我想選他做駙馬,把徽柔嫁給他?!?/p>
韓氏擺首嘆息:“我的天,官家千挑萬選,最后竟挑到這么個家世的這么個人……皇后也是這意思?”
苗昭容道:“起初我還以為官家是在說笑,反復(fù)問他,他竟正色說確有此意。那一刻,連皇后都怔住了。我想她也是不大情愿的,但看官家那么嚴(yán)肅,誰又敢多說什么呢?”頓了頓,昭容又開始嗚咽起來,“我聽了這事心里便悶得慌,宴席間,偏偏又聽到李國舅夫人在對她身邊的曹夫人高談闊論,眉開眼笑的,說她娘家今年做生意賺了多少錢。曹夫人好涵養(yǎng),只是微笑??墒?,天吶,想起那國舅夫人是我將來的親家母,那時我直想一頭撞死在殿上!”
韓氏亦哀聲嘆氣,陪著苗昭容垂淚,須臾,又滿含希望地說了一句:“或許,官家只是一時興起這樣說說,等過兩天回過神來,就不會再提這事了?!?/p>
或許,過了兩天,就沒人再提這事。我也這樣盼望。
那李瑋絕非公主佳偶。我得此結(jié)論,倒不是因鄙視李氏門第。通過苗昭容言語,可猜到李瑋是今日公主瑪瑙球碰到的那位少年,他們的不相宜,早已顯示在公主微蹙的眉尖。所以,如今只能希望那只是今上一時戲言。
但是,這年五月丙子,我們等來的是今上的旨意:以東頭供奉官李瑋為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選尚??倒?。
宮中人的反應(yīng)是在意料之中的。
“她們私下竊笑說,日后宮中做法事可不必再差人去買紙錢了,李駙馬家自會進貢?!泵缯讶萦写蜗蚪裆峡拊V,“妾就是想不明白官家為何選這女婿,曹郎家的大公子才貌雙全,年歲又與公主相稱……”
那時今上自布了一棋局,正獨坐端詳,聽了苗昭容此言,他以二指拈起一枚棋子,徐徐落在棋盤中。
“你定要天下戚里皆姓曹?”他淡淡道。
————————————————
注:宋朝進士著綠袍,故稱“綠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