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癡人第二十 林覺民(1)

中國男 作者:余世存


  革命者的俠骨柔情
  
  林覺民(1887~1911)中國民主革命者。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十四歲進福建高等學堂,畢業(yè)后到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得黃興、趙聲通知,回國約集福建同志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隨黃興打入總督衙門,受傷被捕,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的行動合于歷史的目的性,歷史之手假借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書寫了某種文明。
  
  ◎當時的革命之難非今日所能想象,當時的革命事跡之兒戲亦非今人想象。
  
  ◎他的人生斷后文字是如此深情、堅定,以至于他在人間只活了二十四年,卻成了深情、堅定的人格形式,成了情種的象征。
  
  林覺民是福建閩縣(福州)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生于 1887年,死于 1911年。這個二十四歲即離開人世的青春少年因為革命而為革命世紀稱頌,又因為一篇《與妻書》而為后人欽仰。
  
  從照片上看,林覺民長相一般:長臉、粗眉、細眼,表情執(zhí)拗。這樣一個人跟革命似乎沒有關(guān)系,比起燕趙的慷慨悲歌豪杰,福建人似乎是溫和的、柔弱的,缺少血性的,是過日子的樣板。覺民確實也生活在小康之家。嗣父林孝穎是一個廩生,懷才不遇,寄情于文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三進的房屋,足以安頓小康之趣了。連接第一進與第二進的長廊被翠竹簇擁,覺民后來寫道:“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當時的清政府在國門開放、洋務(wù)改革之后,雖然制造了震驚世界的“戊戌變法”,但在時世推移中,仍“與時俱進”地接過了變法者的邏輯,甚至大張旗鼓地要進行“立憲”改革。當是時也,除了外侮過甚、地方權(quán)重、國力疲軟外,整個帝國還是威儀威福,改革也帶來了民間、社會和商賈們的活力,社會全局也仍穩(wěn)定、和諧。新的社會理想和生活方式還停留在梁啟超、楊度、孫中山等人的頭腦里,跟無數(shù)同胞的日常生活相距十萬八千里。
  
  按照通常的活法兒,少年林覺民會是帝國穩(wěn)定的“接班人”,福州男人本來溫良平和、鋒芒深藏,林覺民應(yīng)該是“家國天下”的乖孩子、好孩子、聽話出活的樣板吧。但時移世易,生命的極致一旦與思想相滲透,其中爆發(fā)的能量是沒有人可以預期的。覺民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但他卻不愿學做八股文。十三歲那年,當他被迫應(yīng)考童生時,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后,就第一個走出考場。用今天的話,在人們爭相考“公務(wù)員”時,他從心里拒絕了。林父為此不安,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閩大學堂。林覺民有辯才,在大學堂里縱議時局,演說革命。林孝穎指望校方嚴加束縛??偨塘晠s說:“是兒不凡,曷少寬假,以養(yǎng)其浩然之氣。”一天晚上,還是中學生的林覺民在一條窄巷里跟人講論“垂危之中國”,聲淚俱下。學堂的一個學監(jiān)恰好在場,事后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孩子模樣的林覺民還在家中辦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學校,講授國文課程,動員姑嫂們放了小腳。以至于周圍的親人開始習慣覺民離經(jīng)叛道的言行,雖然他們從未想象,四五年后的覺民手執(zhí)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總督衙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