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該說一下節(jié)目中“城市預報”這一單元了。1980年節(jié)目啟動之初,是沒有具體的城市天氣預報的,老百姓只能聽播報員籠統(tǒng)地講講全國天氣趨勢,然后根據(jù)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來推測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所謂的“穿衣指數(shù)”也只能自己定奪了。
1983年年初,《天氣預報》中開始出現(xiàn)城市天氣預報。最先登場的有8個城市,分別是北京、沈陽、西安、上海、武漢、成都、蘭州、廣州。它們以最直截了當?shù)姆绞酵瑫r出現(xiàn)在一張全國地圖上,并按照各自的地理位置用磁鐵注明天氣符號和氣溫數(shù)字(見圖1-14)。
3月15日,播報城市又增加了4個(天津、杭州、昆明、臺北),連同之前的8個城市一起閃亮登場。說它們閃亮是有理由的,那時預報圖制作成電子顯示板,播報到哪個城市時,哪個城市就亮燈(見圖1-15)。
圖1-14 最早出現(xiàn)在節(jié)目中的8大城市天氣預報(示意圖)
圖1-15 播報到天津,天津的燈就會亮(示意圖)
城市預報播出沒多久就得到了各大城市觀眾的熱烈反響,紛紛要求增加自己城市的預報。于是,一批一批地審核增加,達到今天一共口播34個主要城市(首都、省會、直轄市、首府以及港澳臺,并重播北京),字幕滾動播出15個城市和地區(qū)(計劃單列市、革命老區(qū)、沿海開放城市、高雄以及西沙和南沙)。
34個城市預報: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天津、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西寧、蘭州、西安、拉薩、成都、重慶、貴陽、昆明、太原、石家莊、濟南、鄭州、合肥、南京、上海、武漢、長沙、南昌、杭州、福州、臺北、南寧、海口、廣州、香港、澳門。
15個滾動城市預報: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桂林、汕頭、連云港、秦皇島、延安、贛州、三亞、高雄、西沙、南沙。
從不同時期一張張城市預報圖截屏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城市增加的顯性實體背后,也見證著圖形技術(shù)的進步以及美工設計的發(fā)展:從全國的“一覽無余”到分片區(qū)的城市梳理(見圖1-16),從拉洋片到城市地標形象窗口(見圖1-17)的誕生,從生硬的畫面切換到無縫隙的轉(zhuǎ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