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創(chuàng)世史上說,神首先創(chuàng)造了一個貝殼,并且把它放在了海底。在海底,貝殼覺得生活很無趣。它每天無所事事,能做的只是打開貝殼,放入一些海水,然后再將殼合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重復著開蓋、合蓋、開蓋、合蓋的動作……
后來,神創(chuàng)造了鷹,并且賦予鷹飛翔以及達到最高山巔的自由。鷹的生活似乎沒有了任何約束,可是鷹要為它的自由付出代價:它每天必須自己捕食。沒有比這更適合鷹的事情了。當鷹有了孩子之后,鷹常常得用一天的時間才能捕獲足夠的獵物。但是鷹愿意付出這個代價。
最后神創(chuàng)造了人。神先將人帶到貝殼面前,接著又將他帶到鷹的面前,然后要求他自己決定選擇哪一種生活。
不斷學習和成長
我們可以在這兩種生活方式中進行選擇。貝殼代表著那些錯過了機會擴大自己眼界的人。代價是,他們不得不一輩子重復做一件事。拿破侖·希爾說過:“有些人因為吃得太多而早逝,有些人因為喝酒太多而早逝,還有一些人憂郁而死,因為他們沒有其他事情可做?!?/p>
選擇了鷹的生活方式的人,走的肯定不是一條輕松的路。要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我們必須在學習和成長中獲得真正的快樂。我們學習的知識越多,變得越成熟,我們擁有的自由才越充分。這樣看來,挑戰(zhàn)與困難對我們都是有好處的。
不斷學習和成長——這種生活哲學建立在4種認識的基礎上:
1. 成長是我們基因密碼的一部分。
我們怎樣才能判定一個事物是否有生命呢?答案是: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在成長。依據(jù)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將一塊石頭和一棵活著的珊瑚區(qū)分開來。當一個事物停止生長和變化的時候,它就死亡了。成長體現(xiàn)了生命的原則。但是,進化并不只是純粹的生長,還意味著有目的的成長。成長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更具有生命力,這也是一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
2. 不斷學習和成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當我們觀察孩子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整個人生旅程中不斷學習和成長是我們的天性。孩子總想研究點什么,認識點什么,調(diào)查點什么,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當他們經(jīng)歷險境、承擔風險的時候,他們并不懂得保護自己。人們會自問:孩子怎么會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人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可以獲取更多的精力,也許的確如此。
與孩子相比,我們來觀察一下不再學習與成長的成年人。雖然他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度過自己的時光,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看起來并不快樂。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停止學習和成長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會失去意義而變得空虛。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也就喪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精力。
3. 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人的“更佳”狀態(tài)。
這里我要說明的并非宗教教義,而是一個事實。世界上的各種宗教表達的都是人類的內(nèi)心渴望。宗教稱自己可以幫助人類實現(xiàn)這些渴望:解脫、領(lǐng)悟、神圣、和平、更美好的生活以及愛情,等等。實現(xiàn)所有這些愿望的前提條件是我們自身的改變。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教導人們:“你不應該改變你自己?!?/p>
4. 適用于所有的經(jīng)濟制度,適用于所有公司。
停滯的狀態(tài)絕不可能出現(xiàn),一家公司非盛即衰。如果有誰想嘗試保持某種水平的話,他會逐漸失去競爭力。在商業(yè)領(lǐng)域謀生的人,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否則他就會變得弱小。愛德華茲·戴明博士①是這樣定義質(zhì)量的:“質(zhì)量不僅僅意味著達到某種水平,它還指在一個充滿生命和活力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得進步?!?/p>
如果我們違背生活法則、違背進化規(guī)律、違背我們的需求、違背我們的渴望、違背所有的經(jīng)濟理性而生活,我們又如何能感到幸福呢?學習和成長體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我們在不斷學習和成長中得到的體驗,是毒品或任何其他東西所不能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