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名牌拜物教的發(fā)源地毫無疑問是日本,日本人對名牌的癡迷使得他們占了全球奢侈品銷售額的 40%以上。其中, Louis Vuitton是名牌中的名牌,日本人對它的癡迷顯然已經(jīng)失去理智了,貢獻了 Louis Vuitton全球銷售額中的 88%,其中 38%來自日本本土, 50%來自日本游客,這使得 Louis Vuitton開始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充滿野心,躍躍欲試。
現(xiàn)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者也對名牌顯示出與日本消費者類似的熱情,在香港、韓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名牌拜物教同樣勢不可擋。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已經(jīng)脫掉了中山裝,他們對 Zegna、Dunhill、Burberry顯示出濃厚興趣,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大陸購買者在國內(nèi)外的消費已經(jīng)占到奢侈品全球銷售額的 10%,就在我們談論這個話題時,這一比例?在飛速上揚。此外,來自印度的富豪新貴們也開始了對名牌的大肆采購。
名牌拜物教初顯雛形時,人們十分不解— —為什么成千上萬的亞洲消費者(其中大部分并非富豪)愿意一擲千金,去購買貴得令人發(fā)指的名牌包、鞋、手表、衣服、首飾以及其他配飾?是什么讓他們在巴黎的專賣店門外辛苦排隊數(shù)小時,并忍受無禮的對待?難道這一切只是為了一只印著巨大商標的帆布包 ?為什么在香港,上至富商巨賈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只或幾只瑞士手表?為什么韓國的白領女性將 Ferragamo鞋子視為基本裝備?為什么上海的普通行政人員愿意用整月薪水換取一只 Gucci的錢包?為什么日本十幾歲的少女愿意與中年上班族男子進行“援助交際”,只是為了籌錢買那些所謂的必不可少的名牌包?
答案就藏在亞洲全方位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變革之中,這些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變化正在改變著亞洲。血統(tǒng)、家族之類的傳統(tǒng)靠邊站,人們有了嶄新的確立社會地位、展示個人形象的方式。過去千百年來,亞洲維持著森嚴的社會等級,以出身、家族世襲地位、職業(yè)來嚴格地劃分社會階層;而現(xiàn)在,人們有了新的標準,那就是“以財富論英雄”。人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出身,只要賺到足夠的錢,就能成功上位,贏得尊重。
但是,怎么才能將銀行存款轉(zhuǎn)化為相稱的社會地位,為自己贏得尊重呢?西方的奢侈品牌選擇在此時介入變遷中的亞洲社會真可謂是生逢其時。它們把自己的商標包裝成醒目的品牌標識(logo),跨越了語言障礙,讓人們用隨手可得的簡便方式,明確無誤地顯示自己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如果你拎著一只價值 500美金的 Louis Vuitton皮包,那就等于告訴周圍人,你家底殷實。如果你手上挽著的是一只招搖的價值 10000美金的 Hermès柏金( Birkin)包的話,毫無疑問,你是顯貴人士。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是,亞洲的中產(chǎn)階級熱衷于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收入相比?他們買名牌貨花的錢真的有點太多了,太多了。
今日的亞洲,人們認為自己的衣著方式能充分代表并展現(xiàn)自己。 Gucci包與 Ferragamo鞋不僅僅是女孩們對潮流的追逐, Armani套裝與 Rolex手表也不僅僅是男人們的名利場裝備,它們標志著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你穿戴的名牌展示著你的身份和自我價值。嶄新的、用名牌劃分社會等級的方式正在替代原有的劃分標準,其依據(jù)就是你的 Chanel套裝和 Cartier手表。本書的中心議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