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海軍服役,參與了中法馬尾海戰(zhàn),后在李鴻章的大力提攜下,二十五歲那年進入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了職業(yè)外交官。
前年,他曾以中方代表的身份接待了來華訪問的英國商務訪問團,他的老同學羅伯特也是團員之一。羅伯特在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回到英國,父親去世后繼承了爵位并進入了政界,可以說是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在來訪的一個月里,陸云起極盡地主之誼,他們之間的友誼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海疆烽煙驟起,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加緊了對臺灣的睽視。在一八七四年日本侵臺事件發(fā)生后,臺灣在中國戰(zhàn)略中的地位日益顯露,朝野上下一致建議加強在臺灣上的防備,清政府雖早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已始興建近代海軍,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南、北兩洋海軍已漸成形,但在整個東南海疆上的防務一直是一個薄弱點。清政府逐漸改變了只設立兩洋水師的想法,預想設立中洋水師。李鴻章及其幕僚認為加強東南海疆上的防務,則要在東南沿海建立以臺灣為中心的東南海防線,敵人不論從廣東的瓊州、福建的金門、廈門、浙江的玉環(huán)島、舢島,還是江蘇的崇明島等方向入侵,清廷皆能于臺灣為中心作海防準備。因此中洋水師的設立勢在必行。
由于當時中國的軍工產業(yè)發(fā)展的限制,先進的船只能從國外購置。日本政府了解到清廷建立中海水師的計劃后,預料勢必影響以后侵占臺灣的企圖,于是派出強大的游說團前往當時造船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英國和德國,希望當事國不要支持清廷的巨額軍購。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了解陸云起與瓊斯伯爵之間的特殊關系,便派他出使英國。臨行前陸云起給羅伯特發(fā)了一封電報,當時羅伯特正在非洲旅行,家人將電報轉發(fā)給了他,很快得到了回復,大致意思是他會盡快從肯尼亞動身,一個月后返回圣菲爾堡。只是從他出發(fā)到現在,已過去一個月,他到達英國也有十多天了,還是不見羅伯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