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jié)(1)

春秋戰(zhàn)國 作者:(日)陳舜臣


“混賬東西!你竟然撒謊?龐將軍說根本不認識你這個人,更否認聘請你當參謀這件事!你這不是誣告嗎?”“啊!”孫臏不覺驚叫出聲。

山東省南部有一個叫臨沂的城鎮(zhèn)。臨沂南方約一公里處有兩座山丘,一座是金雀山,另一座是銀雀山。1972年4月,在銀雀山上挖掘出兩座前漢時代古墳。這項調查報告于不久前發(fā)表。

據(jù)說,從這兩座古墳挖出的東西中有《孫子兵法》及《孫臏兵法》之竹簡。

《史記》列傳有孫武和孫臏之事跡記載。

而于三國時代,由曹操加以注解而流傳至今的兵書《孫子》卻只有一本。這本書的作者是孫武抑或孫臏,是自古以來的疑問。由于兩者之間相隔百余年,所以,有人持后者為前者之著作予以潤筆之說。甚至有人持更極端的看法,認為孫臏為了提高自己的權威,因而虛構出以孫武為名的大兵法家。

這次的考古研究證明:孫武和孫臏分別有其各自的著作,流傳至今的《孫子》則為孫武所著。

孫臏兵書在隋代之前散失。所以,這樣的竹簡被發(fā)現(xiàn),是世紀性重大新聞。竹簡已經(jīng)整理出兩百二十二枚之多,因此,《孫臏兵法》的輪廓,相信不久之后會被公之于世。

孫武是春秋末期出仕于吳王闔閭之下的將軍。

復仇魔鬼伍子胥急欲攻打楚國時,屢次以“時機尚未成熟”為由,勸他少安毋躁的就是這個孫武。這是充分觀察敵我人力而后提出的主張。此外,孫武對外交關系也非常留意,一直到發(fā)現(xiàn)楚為唐、蔡等諸國痛恨的事實后,才叫伍子胥采取行動。他絕不是暴虎馮河型的將軍,由十三篇構成的《孫子》,蘊含了深邃的人生哲學。

《史記》中有“孫武既死,后百余歲而有孫臏”之記載,孫武死于何時則至今不詳。

吳攻楚而伍子胥鞭尸泄恨時,孫武確實尚在人間。那是公元前506年之事。

第二個孫姓兵法家孫臏揚名的馬陵之役,發(fā)生于公元前341年。

這兩個確實的年份之間有一百六十五年間隔。因此,視孫臏為孫武之孫之說,似乎難以成立。假若對楚交戰(zhàn)時的孫武將軍年紀為二十五歲,而于四十年后的六十五歲得子,而其子也于六十五歲得子,馬陵之役時的孫武之孫則年已六十。以常識判斷,孫臏只有可能是孫武之曾孫。總之,孫武為春秋武將,而孫臏則為戰(zhàn)國武將,這一點應該沒有錯。

如前所述,春秋與戰(zhàn)國之差異在于前者為尊重門閥之時代,后者則為實力本位之時代。這是由奴隸制度社會進入封建制度社會的轉變期。

在尊重家系的春秋時代,兵法曾經(jīng)是家傳秘法。但進入實力主義的戰(zhàn)國時代后,兵法及其他各種學問和技術,都可以在私塾學到。

孫臏雖然有位著作《孫子》的名兵法家祖先,但光靠祖宗名氣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當時的實力主義還不是十分徹底,家系和出身多少也還受到尊重。

孫臏是自尊心極強的人,不欲借祖先顯耀自己的身份。學兵法時,他為了不愿因家門關系而受到特別待遇,所以不在故鄉(xiāng)齊(祖先孫武雖然出仕吳國,原本為齊國人)就讀私塾,而特地到趙國去。

趙乃晉分裂為三的其中一國,首都為邯鄲。孫臏在邯鄲一處兵法私塾就讀。

“哦!你姓孫?不是和一百年前的孫武同姓嗎?你又是齊國人……你是不是和孫武有關系?”

同窗學友相問時,他搖頭回答:“在齊國,姓孫的人多的是。我和孫武無關?!?/p>

“哦……也對,孫家在齊國設有兵法私塾,如果你是孫家子弟,就不必遠道來趙國就學嘛!”這位學友有所領悟地說。

孫臏的父親在齊國設有一處兵法私塾。他由父親親自啟蒙兵法教育,卻從未在學塾上過課。之所以如此,為的是不愿被學友另眼看待。

在邯鄲兵法私塾的一群學友中,只有一個人知道孫臏的來歷。這是被孫臏父親之私塾勒令退學、后來到邯鄲的龐涓。雖然塾主的兒子不到教室上課,但教室就在住宅院子里,孫臏當然有可能被其他學子見過。實際上,龐涓對孫臏有印象。

——豎子(小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