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更有閱歷的詩人,曾經(jīng)問道:“我們要為美付出怎樣的代價?”在里約,這種硬通貨就是“興奮”。里約是世界上最令人激動的城市之一——也許有點太過于令人激動了。里約一定會讓人激動,在這里,沒有火山、地震的威脅,沒有暴風雨、海嘯的侵襲。時而光顧的颶風只會使溫度升高,在室外溫度計的數(shù)字前加上一個“+”號。陽光明媚的科巴卡巴納午后,氣溫會升高到33℃。我們會滿是欣喜地在沙灘上身穿泳裝,享受陽光、沙灘帶來的酣暢淋漓。
里約也決不會有自殺爆炸者、激進的分裂分子、迫害移民的新納粹人士和扼死老婦人的性變態(tài)者,甚至于打死同學的校園兇手、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危險因素,從而為蘇格蘭艦隊和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工作人員提供立功晉爵的機會??梢院敛豢鋸埖卣f,里約除了一些土匪之外,不再有其他的危險分子了。日常生活安寧得讓人難以置信。一天,一個朋友的媽媽在聊天中無意說起她和她的“慢性殺手”之間有個約會。我們都被嚇壞了,直到后來才弄清她犯了一個多么愚蠢的錯誤,把“私人教練”說成了“慢性殺手”。
在這座崇尚休閑和放松的城市中,男男女女放松地躺在海灘上,吮著椰奶,任海風輕拂面龐,嘴里還哼唱著《來自伊潘尼瑪?shù)呐ⅰ?。里約的確太活力四射了。這不是直到今天或是長久以來的歲月賦予里約的特征,而是在里約誕生的那一天,休閑和輕松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主旋律。
就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來到里約的印第安人,他們默默無聞地在里約過著自己“野蠻”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一份快樂。直到1502年韋斯普奇來到這里,他們同這塊領土的發(fā)現(xiàn)者一道,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在里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瓜納巴拉印第安人激勵了17世紀德國和荷蘭的法理學家,并將激勵延續(xù)到18世紀的思想家身上。于是,有了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理論,并形成了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宣言。
瓜納巴拉印第安人在歐洲發(fā)起了一場政治和哲學風暴,這在今天的里約人看來仍舊有荒唐的感覺。我們往往更習慣于由傳統(tǒng)嘉年華上的舞者來表達這樣的思想,但當我們尋找這些理論的根源時,這一說法發(fā)揮了它的作用。古老的理論似乎都從1502年那封著名的書信開始。信是韋斯普奇寫給一個銀行家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這封信在歐洲大陸被廣泛傳閱,但卻沒有哪家旅行社能夠在這封信上做文章,因為韋斯普奇是唯一的知情者。
16世紀之前,關于《圣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種世俗的看法:人類并不需要法律來保證生活的幸福。值得質(zhì)疑的是,人們既不知道伊甸園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去探訪伊甸園。隨著第一次偉大遠航的發(fā)現(xiàn),與熱帶居民有過首次接觸后,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伊甸園,比《圣經(jīng)》中的伊甸園更令人神往。這就是韋斯普奇所說的“一月之河”——里約熱內(nèi)盧。里約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在這座擁有美麗絕倫的自然風光的城市,居住著一群淳樸善良的人。他們不受政府的管轄,沒有金錢、物質(zhì)和私有財產(chǎn)帶來的煩惱,貪婪、妒忌、自私、罪惡都與他們無關。他們生活在超凡脫俗的社會里。在瓜納巴拉漫長的夏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終日赤身裸體。請注意,他們并不像人們想像中的用毛發(fā)蔽體、額頭上還長著第三只眼的野蠻人,而是一群在愉快的社交環(huán)境中展示自己健美身軀的人。這樣的和諧和快樂讓歐洲人也不得不妒忌。亞當?shù)闹毕岛笠帷白匀蝗恕钡拇_存在。對于在一夜之間崛起的資本主義和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歐洲來說,里約的“自然人”生活激發(fā)了他們的深思。這也正是莫爾在《烏托邦》中所要傳達的意思。
所有這些都被1504年先后來到瓜納巴拉灣的法國海盜、挪威人和布雷頓人證實。在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描述里約的傳奇故事里,船隊一進入里約海灣,立刻被印第安人包圍并被給予最尊貴的禮遇。土著居民到船上與他們行接吻禮,并奉上鮮果、禮物甚至女人。誰還能企求更多呢?想想這群貪婪的異族,歷經(jīng)幾個月的艱辛跋涉,終于到達目的地。在這里,他們要做的僅僅是盡情享用各種美味佳肴。這里的婦女們個個豐胸翹臀,身材勻稱。她們和這里的其他土著人一樣,赤身裸體,在官兵們面前晃動,令這些外來者銷魂。難怪好些士兵樂不思蜀,寧愿永遠留在這里。在海灣的滋潤下,妻妾成群,養(yǎng)一大群孩子,在一家之中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利。一些法國士兵早已入鄉(xiāng)隨俗,也養(yǎng)成了天天洗浴的習慣。
當然了,他們能享受這一切的原因在于他們的身份。土著印第安人與葡萄牙人首次接觸后發(fā)現(xiàn),他們被當成了侵略對象。葡萄牙人肆意地奴役他們,折磨他們,對他們的傳統(tǒng)習俗熟視無睹。他們唯一所做的就是大量地砍伐甘蔗,用它做成一種紅色的染料。這種稱之為“巴西紅”的染料,也讓巴西因此而得名。抱有同樣奴役想法的法國士兵很快發(fā)現(xiàn)友善對待土著人,甚至縱容他們也不?為一個好主意。盡管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葡萄牙人離開里約,就像早年那樣僅僅把目光投向巴西北部的城市。這一戰(zhàn)略奏效了,法國和里約達成了一個長達70年的協(xié)議。在印第安士兵的保護下,法國人上山下海,征服叢林,與當?shù)厝擞谜Z言和肢體語友好地交流。到1510年時,雙方的人民都具備了雙語交流能力。在葡萄牙語成為里約的正式官方語言前,法語一直是里約的主要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