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脾腧穴

胖補氣,瘦補血 作者:胡維勤


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腧穴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你們看,脾是脾臟,這說明這個穴位一定與脾臟有很大關(guān)系,一個與脾有很大關(guān)系的穴位為什么會跑到膀胱經(jīng)上去了呢?如果我們弄懂了“腧”字的含義,也就明白了,“腧”通“輸”,意思就是運送?!捌㈦颉钡囊馑季褪菍⑵⑴K濕熱之氣向外輸送入膀胱經(jīng)。膀胱經(jīng)就像汽車的散熱器,人體內(nèi)的外散之熱沿著它上行,冷降之液順著它下行。人感冒發(fā)熱了,多喝水多排尿,就會好起來,其原因就是體內(nèi)之熱順著膀胱經(jīng)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專門負責外散脾臟濕熱之氣的。下文我們要說脾有四怕,怕濕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脾臟中的濕熱之氣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會受損,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損,氣血就會虛弱。所以,脾腧穴是人體內(nèi)最重要的補氣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鐵路線上的一個大樞紐,這個樞紐不通暢,整條鐵路就會癱瘓,脾臟內(nèi)的濕熱之氣運送不出去,時間一長,整個人都會出毛病。那么,如何保證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區(qū)別。早春和晚秋最好采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則用艾灸比較好。夏冬兩季進行艾灸不但可以溫補脾氣,還能祛濕。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選擇按摩的方法,不但簡單易行,還能取得同樣的療效。

按摩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每天晚上的8點左右,因為這個時候運轉(zhuǎn)了一天的“脾氣”已經(jīng)有些疲弱了,此時將廢氣排除,補充新氣,一則可以緩解白天的勞累,二則可以為第二天蓄積力量。

利用指尖,強力按壓背部脾腧穴3次,每次3~5秒鐘,然后將手按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注意:按摩時,手掌要緊貼皮膚,向下的壓力不要過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