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氏、和氏首先分出了夏至,冬至,再擴充為二十四節(jié)氣,編成順口溜,老百姓一學就會。再將三百六十五天定為一年,以閏月正四時。這套歷法現(xiàn)還在用,可見功效之大。
但老板精準的要求,該是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他派遣得力大臣分守各邊疆,以開墾土地,撫育庶民,杜絕戰(zhàn)爭隱患。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在沒有遭受大規(guī)模外敵入侵的情況下。理,永遠是這個理。
第四,積極訪賢。獨木不成林,一個巴掌拍不響,決策者不可能事事親歷親為。傳說堯訪賢一直到了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連仙境都不放過,人間哪還有沒走到的呢?
第五,清心寡欲,儉樸而行。堯一生都恪守勤儉,凡事不奢不費,吃飯,不過圍著一個鍋臺轉(zhuǎn);喝水,自家掏了個土井;穿衣,人場上就那么幾件;乘車,雖很華麗,卻沒第二輛。且堯言傳身教,他的這種優(yōu)良品質(zhì)舜和禹都予以了繼承和發(fā)揚。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歐陽修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初中背過的很多課文,是該被忘記了;但這兩句,不該。
國家歌舞升平,大臣兢兢業(yè)業(yè),人民感恩戴德。似乎不該有波折了。
但堯卻有一件重重的心事。
他百年之后,傳位給誰,才能對得起這億萬赤誠子民?
這個時候,他在帝王位上已坐了七十年。
一天朝畢,堯與心腹侍從閑聊,說著說著,忽然仰天嘆息了一會,眾人不解其意,忙問為何。堯傷感地說道:人,總不免一死,我死之后,這浩浩萬民誰來養(yǎng)育他們呢?
大臣放齊是個小人,小人總喜歡搶頭功,且自以為很了解老板,對人性的洞察更為透徹,便朗聲答道:嗣子丹朱天賦異稟,生來千里眼,除了他,還能有誰可擔此大任?
堯有九個兒子,丹朱無疑是最優(yōu)秀的。賈寶玉生來帶塊玉,好像很了不得,但跟丹朱比,怕他要羞愧得跳河。丹朱生來就能在中國看到美國。
放齊的邏輯沒有錯。而錯在太自信。太自信的人,都不愿投石問路。
知子莫若父。堯清楚丹朱是塊什么材料。眼亮不等于心亮,雖然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老板幾乎都很自私,不過關(guān)鍵時刻還要注意下有幾乎這個詞。
歡兜注意到了。
歡兜還注意到,放齊的話像塊小石子樣,啪一聲落在了地上。借別人的話來投石問路確實高明。
地上馬上傳來了回音。堯一臉嚴肅地批評放齊道:丹朱能治國嗎?
堯一點都不像開玩笑,因為他真沒開玩笑。
歡兜還沒有說話。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堯心平氣和的機會。
火中取栗,不是歡兜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