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智健全面收購恒昌,乃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信泰富為首的財團,完成收購恒昌后,榮智健躊躇滿志,興致勃勃地拉隊前往歐、美、日做巡回推廣。
起初榮智健滿以為,收購了擁有45年歷史、盈利高達10億港元的老牌大行恒昌,在鬼佬及東洋人面前可炫耀一番。誰曾想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日本機構投資者對他毫不留情,大肆批評中信泰富挾著國務院這個大后臺,乘“九七”過渡之便,在香港左買右買。并放話說,中信泰富盡管旗下有國泰、香港電訊、恒昌等藍籌股公司的股權,但本身沒有自己經營的生意,不可以作為長線投資對象。
歐、美財團對于日媒的話深信不疑,對中信泰富并未做全面客觀的信譽調查,結果榮智健所到之處大都反應冷淡。榮智健這才意識到,中信泰富作為中信的旗下公司,給外界的形象屬于信托投資公司,而不是實業(yè)公司。雖然恒昌的最大股東是中信泰富,但中信泰富也只有36%的股權,恒昌并不能說就是中信泰富的公司。
榮智健沒有想到中信泰富在外資眼中是這樣的形象,他開始意識到:“一定要有自己的實業(yè)作為根基,大公司、大架子而不切實際,在國際市場中是很難打開局面的?!庇谑?,他決定從現有的產業(yè)著手,重建中信泰富的產業(yè)架構。
中信泰富不可能將英資國泰和香港電訊控為己有,只有打恒昌的主意。
1991年12月4日,恒昌主席榮智健宣布了他的“拆骨”計劃,將恒昌的核心物業(yè)恒昌大廈賣掉。但恒昌前任主席何善衡又怎能同意榮智健的“拆骨”行為呢,原來買主就是何善衡。恒昌大廈賣價9.07億港元,比5月間寶源投資的估值高出1.5億港元。年底地產轉旺,9億港元的賣價不為貴。
這樣,恒昌坐擁的現金及股票,就高達36億港元之巨。但這36億巨資并不是中信泰富及榮氏本人所有,是各股東共同擁有。要使這筆巨資及整個恒昌為中信泰富所控,必須向其他股東全面收購。
那么,該如何向這些曾幫助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富豪朋友開口呢?這似乎難不倒榮智健。榮智健摸透了香港首富李嘉誠、大馬首富郭鶴年的心理。李氏、郭氏都是高瞻遠矚的商人,不會計較眼前這點蠅頭小利,他們想的是要對未來投資。
1991年12月底,榮智健與李嘉誠、郭鶴年在深水灣高爾夫球場打球。
榮智健用半開玩笑的口氣說道:“這桿球若進了洞,我就買了恒昌?!?
李嘉誠、郭鶴年是何等富有政治頭腦的人,雖內心舍不得恒昌股份,但聽話聽音,便認認真真與榮智健談起主動出讓恒昌股份的事宜,一宗涉資30億港元的交易當場敲定。
然后,由李嘉誠先做鄭裕彤等人的思想工作。這些股東都舍不得放棄,但兩位頂尖級巨富已做出表率,他們也只好同意。就鄭裕彤來說,“九七”前后的投資重點在香港、內地兩處,他不得不為龐大的家族資產考慮。
于是,買家榮智健和賣家李嘉誠、鄭裕彤、郭鶴年、百富勤、何添家族、洗為堅、馮梁寶琛等股東,心平氣和坐在一起協商收購事宜,最后歡歡喜喜達成協議。
為籌措資金,中信泰富在股市上進行了一次大型集資活動。1992年1月,中信泰富配售11.68億股新股,集資25億港元。投資者看好中信泰富股票,相信這家國務院駐港商務機構,將會在過渡時期和“九七”后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紛紛入股中信泰富為榮智健添磚加瓦。
1992年1月13日,除中信泰富及榮智健之外的7位股東,正式宣布將所持的恒昌股份賣給中信泰富,恒昌成為中信泰富的全資附屬公司,由榮智健全盤打理。
是日,恒昌行政總裁袁天凡毅然辭職,輿論一片嘩然,紛紛討伐榮智健是在“巧取豪奪”。香港輿論還挑唆各股東炮轟榮智健,雖然其他人沒有上當,但是鄭裕彤因為性格原因,還是被媒體利用了一把。
鄭裕彤不喜歡口里說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樣,因此,要忍痛割愛的鄭裕彤表露出開開心心,真難為了他。加上他在政治上不成熟,結果在記者窮追猛打下說漏了嘴:“我是舍不得恒昌,但朋友既然要賣,自己還是隨大隊吧?!?
有人抓住這點向榮智健發(fā)難:鄭裕彤等人舍不得放棄恒昌股份,是受你們的逼迫,云云。
最使榮智健頭痛的大概算袁天凡。袁天凡是前聯交所行政總裁,此君因快人快語而捭闔股市,凡他看不慣之事他都要抨擊。1988年,“香港財經界十大風云人物”評選,袁天凡以“說話最多的總裁”榮登金榜。
李嘉誠協助榮智健購得恒昌,并為榮智健物色了一名商界才俊做他助手,擔任恒昌行政總裁處理日常事務,這個人就是袁天凡。但沒過多久就爆出袁天凡與上司榮智健“不咬弦”的傳聞。因此榮智健與李嘉誠等商議中信泰富全面收購恒昌的大事,并未向行政總裁袁天凡透露一絲風聲。直到1月份袁天凡才如夢初醒,此時,榮智健大事已成,袁天凡只好憤然辭職。
袁天凡這張全港商界第一鐵嘴,在多個公眾場合,向傳媒猛烈炮轟榮智健。袁天凡是打工皇帝,不是資產者,無所顧忌,一任淋漓酣暢的宣泄,在媒體上把榮智健搞得灰頭土臉。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出面講話,聲明中資在港發(fā)展是為了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以消除香港商界關于“中資是來搶飯碗的”的誤解。
事實上,榮智健收購恒昌并不像香港輿論說的那樣,是“巧取豪奪”港人的財產。中信泰富向各股東收購恒昌股份,每股作價230港元,連同之前已派發(fā)的特別中期股息120港元及中期股息40港元,合計共390港元,較恒昌行在1991年10月易手時的每股330港元高出60港元。榮智健并沒虧待眾股東。
其中李嘉誠賺錢最多,他持恒昌股份388萬股,賺得2.32億港元;鄭裕彤賺得2.2億港元;百富勤賺得9800萬港元;郭鶴年賺得8500萬港元;何添家族賺得4900萬港元;馮景禧遺孀和洗為堅各賺得1200萬港元。這等于說恒昌股東在3個月內的盈利率為18.18%。
袁天凡去職后,行政總裁一職由榮智健的私人顧問柳代風接任。
柳代風執(zhí)掌恒昌,和郭鶴年大有關系。原來,柳代風跟隨郭鶴年20多年,曾駐巴黎管理郭家的蔗糖業(yè)務,后來娶了郭鶴年的侄女成為郭鶴年的侄女婿,更被重用。
20世紀70年代中期,柳代風跟隨郭鶴年來港打江山,與太太入住山頂僑福道環(huán)翠苑,一直是嘉里地產董事,并獲配不少股份。被委任為恒昌總裁之前,他常常在嘉里貿易、嘉里地產及香港香格里拉國際的寫字樓巡視業(yè)務。
讓郭鶴年的侄女婿兼老臣子出任恒昌總裁,更顯示出郭氏集團和中資的關系非同一般,這是榮智健對郭鶴年鼎力相助、玉成其事的回報,同時也說明郭氏集團將是以后中信泰富開拓海外市場的主要合作伙伴。有了郭鶴年這個合作伙伴,中信泰富今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澳大利亞及南太平洋地區(qū)的市場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收購完成后,中信泰富及榮智健本人控有恒昌股權97.12%,收購共涉資金30.06億港元。
全面收購恒昌行的成功使中信泰富這家以控股為主、地產為輔的小型多元化公司升格,邁向“洋行”式的多元化跨國公司,可以在“九七”以后和怡和、和黃、英之杰等大公司逐鹿于遠東市場。
中信泰富買入整家恒昌行后,業(yè)績一飛沖天。香港本土營業(yè)額比以前增長了30%。1992年,公司贏利達到3.33億港元(每股盈利0.87港元),其中恒昌行占整個中信泰富贏利增長的40%。
1992年年底,中信泰富名列香港上市公司財閥副榜第一名,成為香港第十一大財閥。而1993年6月的財閥新榜上,中信泰富已躍居正榜第十大財閥,僅以0.8億之微,次于第九大財閥鄭裕彤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