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美元霸權與新型全球帝國(1)

金融戰(zhàn)爭:中國如何突破美元霸權 作者:(美)廖子光


美元霸權是有史以來最復雜的金融體制。在人類金融事務中,首次出現了由一國不兌現紙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強加的貨幣霸權,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使這種貨幣霸權的形成成為可能。在美元霸權的作用下,全球資本主義成為世界各經濟體臣服于美國經濟的工具;世界貿易現在是一種美國發(fā)行美元紙幣,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的游戲。美元霸權使美國金融霸權成為可能,從而使美國例外主義和單邊主義成為可能。全世界低工資的出口國,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不惜一切代價地自殘性出口競爭,不明智地以“高消耗、高污染、低工資”增長模式為美國源源不斷地輸送真正的產品財富,而換來在國內不能使用的美元紙幣,并造就了它們現在敢怒不敢言的美國全球霸權。

一、美元霸權的起源、演變和影響本部分內容初次載于《亞洲時報》2002年4月11日的“美元霸權必須終結”(US Dollar Hegomong Has Got To Go),后經多次修改、補充,先后載于《亞洲時報》2005年6月16日的“即將到來的貿易戰(zhàn)和全球性的經濟蕭條”(The Coming Trade War And Global Depression)和2006年4月1日的“美中貿易失衡”(The US-China Trade Imbalance)。

經濟學教科書上常常說外匯匯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并且傾向于無視影響市場供求的社會政治因素。

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結構建立在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基礎之上,美元占全球貨幣儲備的比例從10年前的51%增長到現在的68%。80%的外匯交易是通過美元進行的。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全部貸款都是以美元標價的,大部分外幣貸款也是如此。然而,美國占全球商品和服務出口的比例只有11%(世界總量是91萬億美元,美國總量為1萬億美元),占全球進口的比例是138%(1260萬億美元)。商品價格和匯率的變動導致2003年的世界商品貿易價值比2002年提高了105%。自1995年以來,農產品和工業(yè)品的美元價格第一次全面提高。2004年,世界人均商品出口額達到1562美元,也就是說每天430美元。而在64億世界人口中,30%的人一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不足人均出口商品價值的四分之一。

(一)美元霸權的起源

1971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持續(xù)的財政和貿易逆差將掏空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下,放棄了美元同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35美元),此后,美元成為一種無任何國家財政和貨幣紀律約束的不兌現紙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將由黃金支撐的可靠貨幣美元確立為國際貿易融資的基準貨幣,其他各國貨幣都以極少發(fā)生變化的固定匯率盯住美元。固定匯率體制的目標是維持貿易國家的誠信,防止其陷入長期的貿易逆差。人們并沒有料想到它會支配貿易國家的生活標準,因為后者是由匯率之外的許多其他因素衡量的。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國際經濟學界傳統(tǒng)智慧構思下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沒有考慮到世界貿易融資所需求的跨國資金流動。從1971年開始,美元就從一種由黃金支撐的貨幣轉變?yōu)橐环N只有美國可以任意發(fā)行的全球性儲備貨幣工具。同時,美國繼續(xù)承受著經常項目赤字和財政赤字。

這就是美元霸權的開始。美元霸權本質上是一種地緣政治現象,即作為一種不兌現紙幣的美元擔當著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的首要儲備貨幣的角色。具體而言,自1971年以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一直不是以黃金為基礎,而只是建立在迫使所有關鍵商品都以美元標價的美國地緣政治實力之上。

現實的運行情況就是如此的荒謬。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元一直是全球貨幣儲備工具。美國,也只有美國,才能夠依法生產不需要黃金支持的美元紙幣。盡管最近有所調整,美元的匯率還是維持在18年中貿易權重的高位,而毫不顧忌美國早已是世界最大債務國,其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已經創(chuàng)記錄。截止到2004年9月15日,美國的國債是738萬億美元,以每天169億美元的速度增加,同期,其國內生產總值只有873萬億美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