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0:吶喊――中國個體戶元年(6)

奔騰入海 作者:吳比


初建的“紅象”小得不足以被稱為企業(yè)。鄭秀康就在僅僅3平方米的作坊里,從下午5點多做鞋,晚上八九點鐘吃晚飯,飯后繼續(xù),一直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鐘,天天如此。由于雙手過度疲勞,十個手指竟顫抖不止。這樣一天,他能做3雙,賺十幾塊,一個月下來能有幾百元錢。這對以前只拿51元工資的鄭秀康,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財富緩慢而有序地被積攢著?,F在,鄭秀康擁有了中國第一枚人頭像商標――康奈,成為了中國鞋業(yè)僅有的兩個“真皮領先鞋王”之一。

鄭秀康(左二)向江澤民介紹康奈產品

財富的原始積累,是一個頗為敏感的話題,充斥著太多的,不能為外人所道的“秘密”。但喬金嶺,這位在2002年有“河南首富”之稱的企業(yè)家,早年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業(yè)脈絡卻相當清晰。他靠3000元借款白手起家,清白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和今天絕大多數活躍在中國經濟領域,和改革開放共同成長起來的企業(yè)家一樣,喬金嶺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出生于河南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父親在一次出外做生意時,淹死在黃河里,尸骨無存。父親的突然死亡,讓原本便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繼續(xù)生活,喬金嶺的母親帶著他改嫁別戶。中國農村,改嫁的女子往往成為白眼的對象。于是,貧困且遭人歧視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喬金嶺內向又要強的性格――這種人格可能促使人奮發(fā)上進,也可能對心靈造成創(chuàng)傷,使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蒙受在陰影之中。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13歲的喬金嶺在縣農業(yè)局做起了一名通訊員。通訊員的生活無聊又呆板,工資待遇少得可憐,喬金嶺漸漸感覺到一絲厭倦。隱藏在內心的那份對知識的渴望重新涌入心頭。在一片反對聲中,執(zhí)意繼續(xù)求學的喬金嶺,踏上了開往蘭州的列車,進入到蘭州紡織學院學習。

物質是精神的基礎,在物質得不到保證的基礎上,追求精神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舉動。時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溫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飯都吃不起的人來說,讀書簡直就是一種奢侈和浪費。無奈之下,17歲的喬金嶺遠赴山西賣苦力做瓦工。為了給他湊齊去山西的路費,爺爺把自己的壽木都賣了。

“四清”運動中,喬金嶺被工作隊隊長看中,當上了喬黃村第四生產隊的隊長兼公社磚瓦廠廠長。隨后,命運再一次捉弄了他。1972年,縣里決定在農村選拔一批基層干部轉成“國家干部”,符合條件并且渴望當上“國家干部”的喬金嶺,卻被縣領導的一位親戚頂替了名額。事情發(fā)生后,他立下絕誓:“25歲以后,不入仕途不當官?!?/p>

1980年,一無所有的喬金嶺準備籌建長葛縣第二化工廠,生產石棉瓦和硫酸銅。他面對的現實是無廠房、無土地、無設備。這樣的“三無”工廠想要盈利,談何容易!磨破嘴皮子、跑斷了腿,喬金嶺最終籌集到3000元,勉強滿足工廠生產所用。年底結算,除還清所有債務外,化工廠凈賺10萬余元,職工由最初20余人增到160人。可沒人想到的是,很快,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的一紙紅頭文件將企業(yè)收歸集體,喬金嶺被迫離開工廠。

喬金嶺走了,工廠的生命力隨之萎縮。兩年半后,應職工強烈要求,喬金嶺再次回到這家工廠。此時,原本蒸蒸日上的工廠已經虧損萬元,銀行貸款72萬元。面對殘局,喬金嶺積極自救。他用廠里積壓的編織袋換回了3000噸化肥,出售后獲利50萬元??恐@筆資金,喬金嶺買斷了河南省技術研究所研制的人造金剛石模具技術,黃河集團初具雛形。在此之后,黃河集團迅猛發(fā)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