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人的興起
周是商朝末期在今陜西省渭水流域興起的一個國家。它的王室的始祖名棄(姬姓),相傳為帝嚳后裔,與禹同時,曾受舜封于邰(今陜西武功縣)。他是一位著名農師,死后為周人尊奉為農神,號為“后稷”。當時涇渭一帶,滿布著“戎狄”,棄子不窋因失官而投竄其間,輾轉流徙。至不窋孫公劉,始定居于豳(今陜西彬縣),其地仍與戎狄為鄰。公劉九傳至古公亶父(后來被追稱太王),因受不了狄人的侵迫,自豳率眾南遷,居于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之下。這一帶土地肥沃,加以周人的勤懇和古公的領導得法,因此國家迅速富強起來。古公在豳時,還穴地而居,至此乃大規(guī)模的營建宮室。到古公子季歷(后來被追稱王季),更大敗狄人。這些都顯示出周人自遷居岐下后,國力與生活方式,都大有改進。
自古公起,開始與商人往來,而為商的諸侯之一。季歷和他的兒子昌,皆曾受商命為“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周和商似乎不屬于同一民族,周人常稱商人為“夷”或“戎”,自然以異族視之;而雙方的活動范圍,又相距甚遠。但自從雙方有來往后,周人對商的文化,便盡量的吸收,季歷和昌,都曾與商朝聯(lián)姻,這事無疑大大促進了周人的商化。從古代遺留的文字篇籍看來,周人和商人用的同是一種語言文字;生活習慣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例如周人和商人都是束發(fā)和席地而坐。此外若干器物如容器和兵器的形制,也大都相同。這自然是周人商化的結果。[參看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三分)]
周人有一首詩,曾說到在太王之時,即有“翦商”的企圖,這分明是周人的夸詞。[《詩經(jīng)·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事實上古公時代,周國尚在草創(chuàng)階段;不要說翦商,就是與周鄰近的若干西陲小國,也無力翦伐。周人的東進與商對立,到昌時才有記載可尋。
昌便是后來周人所追稱的文王,在他受商命為西伯之后,敬老尊賢,力行仁政,深為諸侯所擁戴。商王紂曾一度把他囚縶,由他的臣下向紂納賄,昌始獲釋放。其后他的勢力日盛,在他去世的前幾年,曾大開疆土。他首先消滅了涇渭上游的小國密須(今甘肅靈臺縣)、阮(今甘肅涇川縣東南)、共(今甘肅涇川縣北),以鞏固豳岐,免除后顧之憂;繼而他東向發(fā)展,越過黃河,討伐黎(今山西長治市西南)、邗(今河南沁陽市西北)等國,黃河以東的若干小國如虞、芮等,都歸附他。周人的勢力乃漸至威脅商人的中心地區(qū)。
這時在渭水以南,尚有一個商的諸侯國崇(今陜西戶縣東),它是周的仇敵,于是文王又滅崇而底定渭南。他于滅崇后經(jīng)營新都豐邑(今陜西戶縣東),把首都自岐下遷到那里。他的東進意圖,自此更為明顯,但他并未達到“翦商”的最后目標。他于營豐邑的次年死去,未竟的事業(yè),要待他的兒子來完成。
舊載文王曾受商紂之命,管領長江、漢水沿岸的諸侯。但從后來的史實看,周人的勢力并未到達這些地方,倒是與在今四川省境內的一些小國,可能有所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