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生不能兩全,成功背后總是有遺憾?!彪m然兒子如今已研究生畢業(yè),但過去的時光仍令董明珠感慨萬千。
不知道每日忙于煩瑣工作的董明珠,是否在夜深人靜,心情平靜的時候想一下兒子的心里成長過程。
在南京做格力空調(diào)做銷售兩年多時間,董明珠幾乎天天都在市場奔波,很少回家看看母親和孩子,有時偶然路過家門回去一下,由于很晚,母親、孩子都睡了,第二天很早她又離開了家。這回董明珠又在“價格戰(zhàn)”上打了勝仗,她決定回家好好地呆幾天,陪陪母親和孩子。
董明珠依然的記得那天的情形,那天,兒子回家看到她躺在沙發(fā)上,就顯得特別高興。結(jié)果這個時候電話響了:“格力一批銷售員‘集體辭職’,請回總部處理經(jīng)營工作?!?/p>
董明珠來不及和兒子說幾句話,就收拾行裝,向火車站奔去。在上火車的那一剎那,她清楚地看到兒子臉上的淚,望著兒子,她的眼淚也刷刷直下。
作為一個母親,董明珠跟任何一個普通的母親,沒有任何的區(qū)別,她一樣是對自己的子女有那樣的一份真誠,那樣一份親情的投入。雖然她在內(nèi)心承認對兒子的愧疚之情,可正如她在高中時就有的“常有理”的外號,從某一方面說,她仍然相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面對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董明珠有著自己的觀點。她認為一般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并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不能讓孩子受涼,要讓孩子吃飽穿好,或者買好衣服給他穿,送禮物給他,用車送他上學,考試時甚至把飯菜都領(lǐng)著送去等,董明珠認為這種母愛并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最好方式,在她看來,最好的母愛,應(yīng)該是給孩子一個發(fā)展的空間,讓他自己去判斷事物。
從培養(yǎng)孩子健康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董明珠的看法無疑是絕對正確的。也正因為此,當被問到“最偉大的成就是什么”時,董明珠非常自信地說:“兩方面:沒有溺愛兒子,讓他能夠懂事地成長;我這十幾年,使格力成為中國的世界名牌,并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名牌,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其實,董明珠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只有這兩個中心。除了孩子,還能夠讓她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把格力做成世界名牌了。而她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和花在孩子上的時間相比,又何止是千百倍的差距。
為了工作,兒子11歲就被她送進了寄讀學校。如她所愿,兒子如今已經(jīng)長大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著自己的奮斗目標的人才,但是,兒子卻很少給她打電話。
有一次,董明珠問兒子:“你為什么不給媽媽打電話?”
兒子說:“我不給你打,你也會給我打。”
董明珠聽了,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不過她還是試探著不給兒子打電話,看看兒子會不會給她來電話。后來發(fā)現(xiàn)根本不行,兒子仍然是很少給她打電話。后來董明珠想明白了:做母親的,不是希望孩子圍著自己轉(zhuǎn),既然自己已經(jīng)設(shè)定了目標,是希望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更不應(yīng)該用這樣一種心態(tài)去要求他。
兒子突然之間也會給董明珠來個電話,不過,這種主動性往往是由董明珠引起的。
有一次,上海東方衛(wèi)視《波士堂》欄目訪談董明珠,節(jié)目制作人打電話給董明珠的兒子,希望他也能到現(xiàn)場。但是,董明珠的兒子以工作為由,推掉了這次邀請。但是,他隨即給董明珠打了個電話。
董明珠接到電話,感到很突然,因為兒子很少主動給她電話的。兒子在電話里問她,需不需要他去現(xiàn)場?不去可以嗎?董明珠告訴兒子:“如果你愿意,謝謝你!如果你不想就不用?!?/p>
兒子說他不想去,他不想因為董明珠的這個平臺,而讓自己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在社會上競爭。他甚至說以后選擇工作,絕對要找那種找不到認識他的地方,他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感覺。
董明珠聽了兒子的想法,感到一絲欣慰。兒子要避免她的光環(huán)的影響,去尋找自己的生活,這正是她希望的。雖然,她心底也希望能夠借次機會和兒子見上一面,但她仍然尊重了兒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