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明萬歷中進士,從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煥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斷侵擾明朝邊境,袁崇煥深感其辱,于是單騎出關(guān)考察關(guān)外形勢,回到北京后,袁崇煥自請守衛(wèi)遼東。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袁崇煥守衛(wèi)的寧遠城時被炸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袁崇煥為人正直,因為不肯投靠魏忠賢宦官集團,被宦官彈劾,從而被撤職。
崇禎皇帝登基之后,為了解除后金對明的邊境壓力,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qū),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馳援京師,迫使后金軍退回關(guān)外。金軍撤退后,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反而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處死于西市。
《明史?袁崇煥傳》說:“會我大清設(shè)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三年》說得更為確切:明朝有兩個太監(jiān)被后金軍俘虜去以后,被關(guān)在金營里。有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jiān)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面輕聲地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個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里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jīng)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楊的太監(jiān)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他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先是逮捕了袁崇煥,八個月之后以謀反罪處死了袁崇煥?;侍珮O的反間計漏洞百出,這八個月里如果崇禎皇帝仔細地查證,事情一定會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煥還是被處死。這除了皇太極反間計得逞之外,還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是袁崇煥失去了崇禎皇帝的信任。崇禎皇帝與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比較起來,可以說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無論是朝野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多疑刻薄、剛愎自用的皇帝。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內(nèi)部被魏忠賢閹黨集團搞得一團混亂,派別林立,同時后金的軍事力量不斷騷擾明朝邊境,甚至能長驅(qū)直下威脅北京。立志有所作為的崇禎帝不禁“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對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權(quán),而如果他對這些大臣失望,便切齒憤恨,必殺之而后快。因此崇禎皇帝在位17年,所殺的大臣不計其數(shù),其中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內(nèi)閣重臣更頻繁替換,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禎皇帝起初對袁崇煥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見袁崇煥,咨詢平定遼東的方略:“你不遠萬里應(yīng)召來京,忠心耿耿,義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遼東的方略,詳詳細細地稟奏上來?!痹鐭ɑ卮鸬溃骸捌蕉ㄟ|東的方略已經(jīng)全部寫進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寵愛,感激涕零,我請求能夠得到皇上恩準,我受命在外的時候,可以根據(jù)遼東情況斟酌處理平遼大事。如果能夠得到皇帝的恩準,臣冒昧地認為,我用五年時間就能夠全部恢復(fù)遼東疆域?!背绲澔实鄯浅M意袁崇煥的答復(fù),對袁崇煥許諾說:“如果你能夠恢復(fù)遼東故土,我不會吝惜封侯的獎賞,你對朕盡心盡力,你的子孫也會因此受到獎賞!”袁崇煥出關(guān)時領(lǐng)有480萬遼餉,其中米180萬石,另發(fā)內(nèi)帑120萬、鎧甲40萬具,紅夷大炮10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shù)。到任后,他立即加強防守,準備收復(fù)失地,安撫流亡平民。同時裁汰軍隊,試圖練出一支精兵,并將薊州精銳部隊充實到遼東防線。
實際上,此時的遼東邊境上后金在軍事力量上已經(jīng)占據(jù)了優(yōu)勢,袁崇煥的許諾僅僅是為了安慰年輕的皇帝,但是崇禎皇帝卻信以為真。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春,蒙古部族發(fā)生大饑荒,請求開放邊境貿(mào)易,于是袁崇煥上奏要求開放市場,試圖通過稅收來資助軍隊,從而減輕朝廷的軍餉負擔(dān),但崇禎皇帝發(fā)布詔書斥責(zé)說:“你與蒙古貿(mào)易,這不是明擺著拿物資資助賊寇嗎?這怎么能容許?”袁崇煥對此不以為然:“關(guān)外市場貿(mào)易,只允許用米布交換柴草,違禁物品,依法嚴禁,而且他們保證不與賊寇(后金)相通。他們都說:‘家中空空如也,如果再不進行邊境貿(mào)易,用什么來養(yǎng)家糊口呢?’他們愿意用妻子作為人質(zhì),斷不敢誘導(dǎo)賊寇侵犯薊遼?!钡诤髞淼暮蠼疖婈爩Ρ本┏堑膰е?,為后金進攻北京帶路的,恰恰就是這支袁崇煥在奏章中認同“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的蒙古部族。因此,雖然袁崇煥力解北京之圍,崇禎皇帝也對袁崇煥進行了獎賞,但之前發(fā)生的毛文龍事件,加上這次后金軍隊的騷擾,使得崇禎皇帝內(nèi)心深處對袁崇煥已有所不滿。
毛文龍是明朝邊境的地方軍閥,他率部在皮島(今椴島)至長山列島之間流動抗擊后金,同時聯(lián)絡(luò)山東登州一線明軍協(xié)同作戰(zhàn),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犄角之勢,一度遏制了后金軍的西進和南下。盡管如此,毛文龍的部隊獨處海島,朝廷很難節(jié)制,毛文龍的部下官員也有貪污、冒認軍餉的行徑。由于毛文龍不聽調(diào)遣,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煥以談餉閱兵為名,將毛文龍誘騙至旅順雙島的一處古廟中,將其拘捕,歷數(shù)其“冒餉飾功”、“不受節(jié)制”等12條罪狀,當(dāng)眾以尚方劍將其斬殺。毛文龍被殺后,后金軍隊所受牽制大大減少,崇禎皇帝聽到毛文龍被殺的消息“意殊駭,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yōu)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但他對袁崇煥“優(yōu)旨褒答”,僅僅是在毛文龍被殺的既成事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崇煥與后金的和議。努爾哈赤死后,袁崇煥未經(jīng)朝廷允許,私自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極趁機遣使回復(fù),謀求議和。當(dāng)時,盡管明朝軍隊屢戰(zhàn)屢敗,但基于天朝尊嚴,“諸將罔敢議戰(zhàn)守”。雖然袁崇煥的和議戰(zhàn)略上完全正確,而且崇禎皇帝起初也同意,但這種與皇太極關(guān)于和議的私下書信往來,讓崇禎皇帝產(chǎn)生了懷疑。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煥被逮捕入獄,囚禁審訊半年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禎帝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將袁崇煥處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中國歷史上有兩大最高統(tǒng)治者冤殺武將,從而自毀長城的冤獄。一是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不思恢復(fù)故土,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一是明末崇禎皇帝錯殺袁崇煥。宋高宗冤殺岳飛畢竟有其私心,他不能容忍岳飛要迎接被俘虜?shù)幕实刍爻恼撜{(diào),害怕失去自己的皇帝寶座。崇禎皇帝錯殺袁崇煥則是自取滅亡,“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