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開啟潛意識 作者:張鴻勛


不過請不要誤會,開啟指導雖然作用于心靈,但并不是心理咨詢,來開啟的大多都是很正常很健康的人,有很多職場的白領和企業(yè)家,也有政府公務員、培訓師,甚至還有心理咨詢師。他們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磕絆,于是來尋找心靈的支持,開啟指導師只是幫助他們恢復心靈的自動修復能力,其實真正幫助他們自己的人,是他們自己,不過是指導師啟動了潛意識的內在機制而已,這就像是汽車發(fā)動機的點火器一樣

那么,說到“開啟指導”。是指什么呢?

開啟指導,作為一種工作,是以“案主擁有解決問題的真正答案和所有資源”為基本原則的科學工作方法,目的是支持案主找到答案。

開啟指導,作為一種職業(yè),是“開啟指導師”的簡稱,是指從事開啟指導工作的,被相關專業(yè)機構認證過的專業(yè)人士。

案主,就是開啟指導師服務的,需要獲得支持或者喚醒的當事人。

“指導”一詞,雖然感覺很現(xiàn)代,其實自古有之,導者,本身“道”也。亦作“ 指道 ”。指示教導;指點引導。 《漢書 路溫舒?zhèn)鳌纷鳌皠t指道以明之”。 周壽昌 《漢書注校補》:“指道,言指畫引導也?!?/p>

開啟指導師一定“相信案主自己智慧答案”,所以不會給建議、忠告、咨詢,而僅僅是指畫引導,讓其自得智慧。

開啟指導師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用科學有效的高質量“提問”來指導:“千卷經文翻稀爛,高僧上師全拜見,不及一問點燈燃,開啟世界萬年暗。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所有東方智慧、國學的根基都是“人人皆有具足智慧”“人人皆可為堯舜”,如果當事人有智慧,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對著智慧講“建議”呢?甚至包括講國學的“大師”,這個世界本不該有什么國學大師,因為國學的基礎就是“人人皆有智慧”,怎么會產生“國學大師”呢?

開啟指導師,不是大師,也不會成為大師,開啟指導信任案主的智慧,于是用提問取代咨詢,開啟指導師對案主的提問工作方式,不是講壇上的國學,而是“實踐的國學”。

同時,這還與古代中醫(yī)的道理相通合一:中醫(yī)養(yǎng)身,強調治未病;開啟養(yǎng)心,也是治未病。開啟指導的核心原理是“每位當事人內在智慧具足。為什么這么說呢?

《黃帝內經》認為,養(yǎng)生第一是養(yǎng)心,這是養(yǎng)生的支柱;第二是飲食,這是養(yǎng)生的基礎;第三是體養(yǎng),也就是鍛煉運動,這是養(yǎng)生的動力;第四才是藥養(yǎng),這是養(yǎng)生的最后才用到的輔助手段。中醫(yī)非常強調“萬病皆從心起”。比如:你多半體驗過怨怒積郁時,胸腹部緊張、心口發(fā)緊的感受,久而久之自然傷身。在中國古代,有很多中醫(yī)都是開啟指導師,既開藥方,也調心安氣。

古代中醫(yī)的核心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yǎng)心,養(yǎng)心,養(yǎng)命也:也就是養(yǎng)先天的生命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有著強大的自愈能力,復蘇能力。而心靈開啟指導的本質用意正是用科學養(yǎng)心。所以,開啟養(yǎng)心,其實是古代中醫(yī)在心法上的沿承。

此外,開啟,養(yǎng)心,還有一個中醫(yī)比喻的解釋:

人們的意識深處,(心靈,形象地說如同意識和潛意識的島嶼,以及集體意識深處的島嶼大陸架)是有很多孔竅的,可以比喻為意識島嶼深處有許多穴道,而開啟的提問和隱喻如同針灸,如果點到穴位,啟動內心的經絡,只需要簡單幾次,甚至一次就可以見效。開啟指導是一門養(yǎng)心、健心的藝術,而隱喻只是開啟指導的方法之一而已。

如果說提問如同中醫(yī)的行針,那么隱喻的方法如同中醫(yī)中的艾灸,因為艾其性暖,容易緩解穴位,疏通經絡,所以能夠高效科學地支持到別人。

舉一個例子來說清楚:時下出現(xiàn)了很多從事禪修、瑜伽等的靈修人士,都追求“完全不執(zhí)著”,卻不知道對不執(zhí)著的“完全”追求,其實又是一種“執(zhí)著”這個穴道在很多靈修多年的人那里都打不通,形成了最后一個頑疾。

怎么辦呢?這樣一點撥:不執(zhí)著的關鍵是“允許”,允許自己可以“不完全執(zhí)著”會怎么樣呢?這樣一問,聽者一想,穴道就打通了。 這只是開啟指導遇到的諸多例子之一。

心身是合一的,穴道一通,心竅舒通,身心自然健康。

同樣的,現(xiàn)在你手中的這本書,雖然是高段開啟指導的案例專業(yè)參考書,同時也是一本高水平提問的書,這本書,不也可以看作是開啟高段指導課程的一個比喻?

所以,如果你要想從這本書中獲得收獲,只需要你做一件事,就是每一次遇到書中故事后面向你提問的時候,不要急著往下看,停一停,慢慢品味,試著回答一下,那樣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才會被你獲得,否則,你有可能錯過這本書中的真正內涵。

再講一個比喻吧:你正讀著的這本書,現(xiàn)在還是干癟的茶葉,

但不是一杯茶。你若要品茶,須倒入你心中甘泉,用心體會,煮茶,喝茶,賞茶,品茶,卻不要過于咀嚼茶葉。

對,你知道我在講什么,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隱喻。對文字不求甚解,只是去感受就行了。

好了,就這些。既然是心靈太極,我已經邀請你站在芳草如茵,蒼松翠柏的華山之巔,準備起勢了,你呢?愿意在這個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和阿勛一起開啟心靈,來試一試心靈的太極推手嗎?

最后要囑托一句:靜凈是智慧的開始,如果要從本書獲得更多的信息,讓你的心靜下來,你知道的,只有心靜,才能聽得到窗外,落雪的聲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